人活于世,除了生存需求,莫过于对尊重的渴望,即使超脱红尘的僧尼,也无法跳出。
尊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社会性的和自我的。所谓社会性尊重,或者说社会性认可,对于普通人来说,尤为重要,这点从贾柯樟《树先生》一剧中主人公的身上,可以强烈地感受地到,如果不能获得周围应有的尊重,一个人的精神会萎靡,甚至垮掉。
如何获得社会性尊重,主要看个人价值是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评判标准,战斗英雄、知识分子、商贾巨富,这些都曾经被作为一个人能否被社会尊重的衡量尺度,当然从评判标准,也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如果想获得社会性尊重,就需要沿着这条既有的轨迹,一路向前,直到大多数人被甩在身后,直到你周围的目光充满了赞赏、羡慕,甚至怯懦,当然也免不了嫉妒。虽然除了财富、权势、知识、名气,你的内心不曾改变多少,但在周围人的眼中,你已今非昔比,值得被他们仰望、尊崇,甚至摩拜。所有这些外在的一切,如同披在你身上的皇袍,既眩晕了他人,也让你在一片山呼万岁中窃喜、受用,甚至痴迷沉沦。
自我尊重,或者说自我认可,指个体对自身的欣赏、认同,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会受到社会性尊重的强烈影响。一个丧失社会性尊重的人,一般也很难获得自我尊重,当树先生丧失社会性尊重,自我尊重的这堵墙也随之轰然倒塌,于是便疯掉了。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因为社会性尊重的丧失而赴了树先生的后尘。像受了膑刑被扔进猪圈的孙膑、被人误做小偷打个半死的张仪、在文G中熬过尊严扫地的知识分子,他们都能以自己强大的内心,通过自我尊重,化解了失去社会性尊重带来的痛苦。
当然,自我尊重也会影响到社会性尊重,虽然作用会弱一些。 “人有自尊,才可能被他人尊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社会性尊重与自我尊重会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前者对后者有着压倒性优势;而于强者来说,前者则是后者砥砺前行的磨刀石,后者才是他们精神上永远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