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239--251
最适合素养评价的方式之一,针对纸笔考试的弊端,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表现,指向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有效支撑教与学的改进。
一、表现性评价是怎么来的?
尽管最初并无表现性评价这一术语,但相关实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质性为主:表现性评价的早期运用
(二)从质性到量化:表现性评价的没落
(三)以质性整合量化:表现性评价的复兴
二、表现性评价究竟是什么?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做出判断的过程。从内涵来看,表现性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一)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与真实问题解决
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完成任务能力的展示;需要学生经历、展示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
(二)指向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改善教与学。
(三)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用描述性反馈改善学习行为
表现性评价需要将“表现”具体化,明晰并与学生分享表现目标、因而能引领并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评分规则开展自我引导的学习,检测并改进任务表现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描述性反馈。这些描述性的反馈明确地告知学生学习上的优缺点,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表现的质量。
三、表现性评价如何设计?
表现性评价更适合检测素养目标,且更有可能促进素养养成。需要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日常教学,首先要解决表现性评价如何设计的问题,其次是怎么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
(一)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指向深度学习
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性评价,也就是有机会深度参与自我建构或社会建构的学习。为了能更好地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要清楚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其次,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有机会做选择,从而深度参与整个过程。
(二)核心要素: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
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从表述希望学习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开始,此为表现性评价所要评价的目标。一方面,表现性评价所评的目标需要与学习标准一致;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所评的目标必须深化学生对关键内容、方法的理解及其在学科间的迁移,体现高阶认知。
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设计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其次,任务要清晰、连贯一致,学生能在任务中展示深度学习,证明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再次,任务要和目标一致,要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或结果中展示目标界定的具体要求。最后,任务要公正且没有偏见,适合所有学生。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支架有五大要素:情境、角色、挑战、表现/产品、受众/对象。
评分规则——分析性评分规则对学生素养表现的描述最具体。首先,评分规则具有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需之前就建立好,并与表现目标相一致。其次,因为任务的复杂性,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应当从不同维度进行描述;最后,对学生做固态能力划分并不是表现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提高素养的反馈意见,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三)逆向设计: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
表现性评价本身的特质也使得它具有统整课程与教学的潜力。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统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设计表现性任务,也即逆向设计。具体做法是:首先,在设计和教学一个单元或主题之前,确定这个单元或主题的关键目标。接着,针对选定的关键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然后,将评价任务镶嵌在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边记录边思考:
表现性评价在上学时段和现在工作中都有使用,评价者主观评价为主,被评价者接受为主,极少人有荣幸得到描述性评价。随着对新课程关键词的逐一细致阅读,读到评价阶段的内容时,作为一个高中生和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妈妈,非常希望学校能有这样的环节与内容,结合孩子语言对学习的描述与老师专业角度对孩子的描述、家长在家对孩子的了解,既能很好的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能让家长安心的工作、孩子快乐健康的学习。作为老师,这也应该是我们为孩子筑好成长之路的又一个辅助路径,很难走,却是一定要走。
需要的才值得好好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