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3期第4天
今天,我们的拆页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
拆页五
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讲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定的观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的时候是两个或者三个,我们只关注一个)。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无论是让有稻草房子的猪、有木头房子的猪还是有石块房子的猪,又或者是狼来讲,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道格李普曼在他的书《增强你讲故事的能力》里指出了这一点)。
理论上说,如果你从有稻草屋的猪的角度,给狼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狼就会理解这只猪是怎么想的,知道从这间稻草盖的房子里能看到什么。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无论如何,狼还是会“吹倒它的房子”。如果故事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比如说这只猪的妈妈和狼的妈妈是一起在博伊西长大的(我扯得有点远,是吧)──狼就可能会被影响到,让住在稻草屋里的小猪多活上一段时间。
叙述的过程,其实是叙述者和倾听者选择并交流一个特定观点的过程。当你想让人们去“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故事就可以将他们从一个视角带到另一个视角。开阔听众的视野,给他们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一个财务经理可能只会看到,由于回访客户增多,相关费用水涨船高。对于一个销售经理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财务经理的视野,从而让他赞成这些花费。
一旦财务经理“看到”一次回访挽救了大量的订单──嗯,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不是吗?
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引起截然不同的行动。故事就是这样,让别人穿上你的鞋子出门走一遭,可能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某事,他们会给你一个好的理由,一个听起来很理性的理由,却与真正的原因毫无关系。原因在于,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更不要说做决定的原因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或许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们要这么做,也可能是某一个瞬间,我们认定了这么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跟着感觉走了。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少再回头反思。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审视无意识的选择,检验那些未经检验的思考。
「I,重述知识」
1、梳理拆页内容,整理出讲故事的角度有哪几类,并继续头脑风暴,将类别补充到5类以上。
如编剧者角度去看,越曲折离奇中有又点明道理越吸引人;以主角角度去看,励志故事道理隐喻得好越能体现重要性;以观众解读,情节发展到最后最好是圆满结局;以旁观者的角度,不在其中,方醒其原因。以配角的角度,考虑到自己角色的感受。
2、说说你过去讲故事的角度常常是哪一类,为什么?
教育孩子们的形式,多数在想这个故事能否结合教育的道理去设计。根据临场发挥问题立即转变角度,最终奔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没有思考得太全面,因为所需要影响的不单是一个孩子,所讲述的故事也可能有多面化状况。被针对的孩子是一部分,无针对性的一部分。所以也尽可能鼓动针对性的部分,也尽可能避免刺激无针对性质的那一部分孩子。
「A1,激活经验」
挑选一个你从来不曾尝试过的角度,改编前几天任意写的一个故事。完成后,说说你的感受。
改编:《狼来了》
放羊娃的行为被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狼群去。狼群里的狼听说放羊娃撑着自己的大名去招摇过市,十分气愤,决定借此机会好好地教训一下放羊娃。于是商量着如何对付这个把大人们骗得团团转的放羊娃。
这天狼成群结队地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
领头的狼冲到放羊娃的跟前,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那口寒光逼人的牙来,放羊娃已经吓到两腿直哆嗦:“救……命……啊……”
狼一步一步地逼近他,恶狼的眼睛里满眼绿光,放羊娃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甚至无法呼吸。领头狼看到这个传说中说谎的孩子,心想:这个放羊娃也就一般一般。还不是个胆小鬼。哈哈,今天我们是抓了放羊娃就顺手牵羊了呢!哈哈哈哈……它兴奋地仰头长嚎“嗷……”其他狼听见领头狼嗷声,也兴奋地叫了起来。放羊娃被这叫声吓得瘫倒在地。羊儿儿们发出灿烈的嚎叫并四处逃窜。场面混乱不已。领头狼纵身一跃扑向放羊娃。“砰……”听见一阵枪声,那只跃在半空中的领头狼,重重地摔了下来。
“放羊娃,你有没有受伤?”一位农夫首先冲到放羊娃跟前亲切地问到。放羊娃看了看其他提着枪正到处射狼的农夫们,他羞愧难当。摇摇头说:“我没事,可羊……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不应该撒谎的。我让大家……唔唔……以后我再也不会乱开玩笑了……”
《狼来了》的故事改编,从狼的角度来说,给予它们生命,让它们成为其中有所思,有所想的配角,让他们也体会一报雪耻的冲动。从农夫角度还说,农夫的善良不计较可以展现出来。从放羊娃角度来说,给予他道歉悔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