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3期第4天
今天,我们的拆页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
拆页五
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讲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定的观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的时候是两个或者三个,我们只关注一个)。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无论是让有稻草房子的猪、有木头房子的猪还是有石块房子的猪,又或者是狼来讲,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道格李普曼在他的书《增强你讲故事的能力》里指出了这一点)。
理论上说,如果你从有稻草屋的猪的角度,给狼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狼就会理解这只猪是怎么想的,知道从这间稻草盖的房子里能看到什么。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无论如何,狼还是会“吹倒它的房子”。如果故事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比如说这只猪的妈妈和狼的妈妈是一起在博伊西长大的(我扯得有点远,是吧)──狼就可能会被影响到,让住在稻草屋里的小猪多活上一段时间。
叙述的过程,其实是叙述者和倾听者选择并交流一个特定观点的过程。当你想让人们去“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故事就可以将他们从一个视角带到另一个视角。开阔听众的视野,给他们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一个财务经理可能只会看到,由于回访客户增多,相关费用水涨船高。对于一个销售经理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财务经理的视野,从而让他赞成这些花费。
一旦财务经理“看到”一次回访挽救了大量的订单──嗯,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不是吗?
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引起截然不同的行动。故事就是这样,让别人穿上你的鞋子出门走一遭,可能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某事,他们会给你一个好的理由,一个听起来很理性的理由,却与真正的原因毫无关系。原因在于,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更不要说做决定的原因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或许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们要这么做,也可能是某一个瞬间,我们认定了这么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跟着感觉走了。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少再回头反思。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审视无意识的选择,检验那些未经检验的思考。
「I,重述知识」
1、梳理拆页内容,整理出讲故事的角度有哪几类,并继续头脑风暴,将类别补充到5类以上。
我觉得讲故事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种,很多个维度。比如:可以按照作者创作前、创作后的角度来讲;可以按照听众的角度来讲;可以按照故事中各个元素的角度来讲;可以按时间顺序的角度来讲;还可以按照空间顺序的角度来讲。角度可以有无限种,取决于哪一种角度能更好地表现故事内含的意义。
2、说说你过去讲故事的角度常常是哪一类,为什么?
我过去讲故事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因为这样讲,感觉是自己亲历的事情,故事真实更有说服力。
「A1,激活经验」
挑选一个你从来不曾尝试过的角度,改编前几天任意写的一个故事。完成后,说说你的感受
尝试从作者弟弟的角度来改编绘本《奶奶来了》
记得我两岁多的时候,每一天爸爸妈妈都非常忙,因为他们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中餐馆,店里没有其他的帮手,所以他们得负责做菜、端菜、外送,根本就顾不上理我。有一天,读小学的姐姐从外面风风火火的冲进店里,对爸爸妈妈说,奶奶来了。我好奇的看着这个叫做奶奶的人,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奶奶给我们家带来的是什么。我只是知道爸爸妈妈从那天开始就变得更忙碌了,因为奶奶会出去乱捡东西回家,把身体弄得很脏,吃完了饭又会吐出来很恶心,如果是我这样早就被爸爸妈妈批评了,她不会用尿壶,把屎尿都拉在裤子上,这种事情我1岁多以后都不再做了,奶奶一大把年纪却还会这样,她还到处藏东西,有一次她把鱼露放在了衣柜里弄脏了姐姐的裙子,姐姐难过地哭了大半天,更羞羞的是,她有时还把衣服脱光光,来店里吃饭的客人看了,都不好意思了……总之,每天奶奶都会弄点状况出来,爸爸妈妈有点无奈,却只能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爸爸说,奶奶变成这样,是因为她生病了。有一天姐姐又冲回家里说,奶奶跑到她们学校的围墙边睡觉!唉~这样的奶奶,让人好无语啊!后来我听到姐姐问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她自己的家?爸爸对她说不行,因为是妈妈,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奶奶对爸爸的爱应该就像妈妈对我的爱那样吧?所以无论奶奶闯出了什么样的祸,我们也要爱她。嗯,我是个小小的男子汉,我要努力多吃饭,快快长大,帮助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奶奶。
改编后的感受:从家庭的最小一个成员的角度,用天真幼稚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简单的描述,隔着屏幕都能够感觉到,因为奶奶来了整个家庭变得一团忙乱,却没有人嫌弃奶奶,是因为一代代传下来尊老爱幼的传统和爱的教育。类似这样的故事可能许许多多家庭也会发生,这就像一枚石子投进水里荡起层层的波澜,一下子激起大家的同理心,让人觉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