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往往被人们当做阻碍人们(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所需的罪魁祸首。然而,免费的食物并不免费,政府虽然消灭了看得见的价格,却增加了看不见的成本。”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免费分给穷人喝?”。
Milk War Ⅰ和Milk War Ⅱ已经纠正了前半句,道明了倒牛奶的“真凶”,但真相还没有结束:问题的后半句其实也有失公允。
在我们批评那些执拗的失败的奶农,和对乳制品进行价格管制的政府时,也不应该忘了联邦政府确实用那些堆积如山的粮食、乳制品做了许多好事。
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各种农产品过剩,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忍受着饥饿(尤其是儿童)。政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成立了CCC等组织将过剩的食物分配给学校的儿童和达到政府要求的贫困家庭。相应的,从1933年到1970s联邦出台了很多法案支持这些援助计划:
* 1933 - The 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 (CCC) Charter Act
* 1935 - Section 32 of the Agriculture Act of 1935
* 1946 - The National School Lunch Act of 1946
* 1949 - The Agricultural Act of 1949
* 1961 - Executive Order Increasing Food Donations to Needy Families
* 1960's and 1970's New Laws Created
* The Agriculture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73
价格,往往被人们当做阻碍人们(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所需的罪魁祸首。然而,免费的食物并不免费,政府虽然消灭了看得见的价格,却增加了看不见的成本。
在2010年左右,美国发出的食品券带来的行政开支就达到了每年55亿美元,将近所有食品券价值的十分之一。免费的食品券之所以昂贵,是因为政府不仅仅要制定“需要帮助的人”需要符合的标准,还要经常对3000万左右的受益者进行审核,与他们保持联系,更新他们的数据,更不用提对相应的食品进行收集包装和运输的费用。因为衡量的困难,接受帮助的人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贫穷”的标准,大量中等收入家庭从中获益。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善举中还充斥着欺诈。为学校提供食物的公司会虚报开支;因为拿到食品券的人对价格不敏感,商家就抬高价格,让其他消费者也一起为高价买单;食品券的黑市交易也很普遍,不少人将食品券变现(即使面值一美元的食品券只能换到50美分);作为政府的行政人员,更是得不到削减开支的激励,他们花着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能做到不从中渔利已经算是称职。
一些支持食品券的政客喜欢说:一旦取消食品券就会让穷人挨饿,但他们往往避而不谈的是:让穷人买不起食物的恰恰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努力维持的高价。
把食物送给穷人,对于解决农产品过剩的问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正如之前所说,除了让价格市场化,政府也想了一系列的办法来处理过剩问题,诸如限制进口,刺激出口,扩大“穷人”的范围(比如加入失业者)等等,但都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政府每年则要在食品补贴上花掉了纳税人上百亿美元。
我们已经见证了企图统筹一切的计划经济的失败,同样的,企图在某几类产品上做到政府计划,按需分配的希望也是注定要破灭的。过去,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崇拜往往源于一种对共产主义式伊甸园的憧憬,而美国的“倒奶案”却有所不同。他们在维护农民利益的道路上走了太远,以致于让他们都想不起来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既得利益者在民主制度下成为了这个社会前进的阻碍,另一方面,诸如乳制品价格支持计划、食品补贴计划等安排已经复杂到让普通民众看不懂其中的玄机,更看不清症结所在,他们在投票的时候就更容易被“善”的宣讲蛊惑。
的确,效率并不是这个社会应该考虑的唯一要素,经济学的思考也未必就应该置顶。但是,当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其实应该已经发现,我们需要争辩的其实不是善的初衷,而是善的途径。当我们反对食品补贴时,光拿出“花了纳税人的钱”这样的枪弹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财富再分配是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做可以更有效率地帮助他人,从而不至于导致“平等地平穷”。
起码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像反对国有的垄断企业那样反对政府垄断慈善,我们应该重新考量我们偏爱农民的冲动,避免过度的财富转移。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先知道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