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一本书里有个案例:
一个育儿类的工作坊上,一位叫敏贞的学员说父母总是对自己冷冰冰的,父亲生前总是遗憾没生个儿子,她觉得是自己让父母失望了,她说有时候真希望他们能揍我,好让我感觉到人与人的接触。
看了还蛮难过的
老师说:敏贞的父亲因为想要个儿子,所以看到女儿只会失望,他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女儿。
我觉得是的。
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一直以来,在内心我对他有很多的怨恨和不满,不满他从小没给我什么关爱,脾气暴躁又自私,他就是个非常不称职的爸爸,尤其是每每听到其他朋友说起自己的爸爸怎么好的时候,那种不满、难过、嫉妒又掺杂着苦涩的感觉,酸酸地往上涌。
所以,看到敏贞的故事,那种共同的、从爸爸身上未感受到爱的酸楚一下子就被唤起了。
可是,接下来,老师说的一句话,就像一道雷击中了我。
他说:同样的道理,敏贞也从来没有真正看见父亲。
我有点懵,怎么没看见,我们看到的都是事实啊
直到后面看到了另一位学员的分享……
那是个叫基斯的爸爸,他很勇敢地表达了一个藏在心里很久的秘密,他说自己不是真的喜欢他儿子,当时他太太安妮也在场,听到很震惊也无法接受,老师问她:“嗨 安妮,看着你的丈夫,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安妮声音低沉而冷酷:“我看见了一个冷漠自私的父亲,一个不说真话的丈夫”,老师又问:“那你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你看见了什么”
安妮本不想回答,在老师的再三请求下,
她才说:“那时候,我看见了一个很棒的男人,温暖、迷人、体贴”
老师又接着问:“那么在基斯说出对儿子的感觉之前,你觉得他看起来怎么样?”
安妮耸了耸肩:“他看起来很正常,就像个朋友,或者同伴……”
老师问:“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基斯呢?
不喜欢儿子的基斯、你以为喜欢儿子的基斯、还有你当初爱上的基斯?
我想说,这些都不是基斯,因为你没有真正看见过基斯,
你看见的是自己的期待、批判、愤怒、失望“
有意思吗?
同样一个人,当我们的状态变了,看他的眼光也会变
好像从不同的滤镜里去看这个人
这个滤镜是什么?
是我们的期待,期待背后是需求。
恋爱时,我们以为看到的是对方这个人,其实,过了上头期,回头看,我们当时看到的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人的样子”。
等到我们戴着“好爸爸”“好丈夫”应该是什么样的滤镜再去看这个人,
我们能看到的要么是符合标准的角色,要么是“自私的爸爸”“说谎的丈夫”。
但这是这个人的全貌,或者说是真实本来的他吗?
在后面的章节里有提到,基斯自己后面发现了,自己不喜欢儿子身上的那些点,就是他讨厌自己身上的那些部分。
看到这里,我陷入了思索
——我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吗?
我试着摘掉“好爸爸应该是什么样“的滤镜,我在脑子里回想着我爸的样子,然后在想:如果这个人不是我爸爸,我还能看到什么。
然后,我看到了一个在平时会自己哼点歌、打打牌、自得其乐的男人,我还看到了有点天真、可爱的小老头,我还看到了一个毛笔字写得还不错的人,再然后,我又看到了一个有点失落,想和人靠近又不知道怎么靠近的老人。
这是我以前很少会看到,或者说会愿意注意到的画面。
当我被好爸爸应该关心体贴我,好爸爸应该有责任感……等等“期待“绑定的时候,我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
而我的爸爸,他除了是爸爸、丈夫外,他也是他自己啊
当我看到了画框外的东西,
原本的坚不可摧的指摘和怨恨似乎有了一些松动。
就像敏贞说的:“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等父母喜欢我,结果让我痛苦不堪,
放下了对父母的期待后,我就像解开了蒙眼布,看东西的方式从此不一样了“
放下期待,放下我想要的,何其难。
我们大多数时候振振有词的抱怨不都是因此而起吗
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像别家娃那样认真写作业”
抱怨“老公不体贴”“情商低”
就像我们先选好了自己喜欢颜色的镜片,戴上后我们看到就只能是这个颜色的世界,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世界就只是这个颜色吗?
也许,该摘下眼镜试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