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感慨万千,心如磐石般沉重。于莉迪亚,除了同情与可怜,更多的是可悲。因为莉迪亚的悲剧不仅仅属于她自己她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最大集成者,囊括教育,沟通,婚姻以及种族诸多问题与矛盾。我看到了人类该死的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殊不知,正是这些自以为是为别人好的借口把一个正值青葱年华的少女一步步逼于悬崖峭壁,逼于死亡。也因此,莉迪亚之死再也没有悬念了,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觉得我不能再无视莉迪亚深沉的渴望,不能忽视她翻涌的焦虑和绝望的告白,因为我不想再看到了莉迪亚真人版的无声的呻吟与痛苦。
痛的传递
玛丽琳决然抛家弃子,重拾梦想,为为尘埃封存多年的行医之梦寻觅一缕曙光。纵使是不撞南墙头不回的勇气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使得玛丽琳之梦湮没浮沉。梦想在哭泣,玛丽琳在哭泣,莉迪亚在哭泣······一场离别让饱受失亲之痛的莉迪亚开始活得谨慎,小心翼翼。于是藩多拉之盒悄然打开。莉迪亚开始“听话懂事”,认真学习,扬起母亲梦想的船帆。玛丽琳也心满意足地乐不知疲地为女儿“保驾护航”。玛丽琳母亲家政之梦使得其女行医之梦破碎,莉迪亚母亲行医之梦使得其女深陷泥潭,万劫不复。从此,一场无尽头无硝烟的战场熊熊燃起·····
表象是爱的传递,实则痛的传递。深思不难发现这是爱的绑架。试问,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父母总是那么自私那么功利化,有条件地去爱孩子。他们的那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之心无时无刻不在压榨孩子的天真与浪漫。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就应该把所有时间花在学习上。他们天经地义地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孩子,用他们变质的爱绑架孩子的梦想,扼杀孩子的梦想于摇篮之中。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反抗与违意一律视为不孝和生气的理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难道我们就不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吗?反思自己是曾有放下世间名与利来聆听孩子的心声?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是否只是生活琐事的交代?反思教育方式是否利益化私心化?倘若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那么矛盾与盛怒就没有理由不存在了。教育与沟通好比船与水。没有水的推动,船将不能远行;没有船的运行,水将形同虚设。没有沟通的教育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教育的沟通是白费的不具有引导的作用。愿教育与沟通并肩齐行。
如果你不幸福
在詹姆斯的胳膊上流连忘返的路易莎之手,温柔的表情,暧昧随意的行为举止震撼了莉迪亚同时也让她恶心。父亲卑鄙龌龊的那一面以及没有通过测试父母面面相觑的表情,她的怒火已经再也压抑不住了,然而,她以异常灿烂,异常明亮,兴高采烈的笑容代替了内心汹涌的怒吼。可见,她心里的某种东西倒翻了,碎裂了。
当今,婚姻变轨已是老生常谈茶间饭后的谈资了。大范围说起:家喻户晓的谢霆锋与张柏芝,文章与马伊琍,王宝强与马蓉,陈思成与佟丽娅······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小范围便是:邻居夫妻的打闹外遇家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男方外遇,逼迫女方离婚,出于对孩子的心疼与考虑,女方不同意。于是,男方便以打相逼,把女方打得遍体鳞伤,红一块青一块。真不敢相信,如果一个稍有情义,稍有绅士风度的男生就不会那么铁石心肠地暴打一个女生。可见,这个人是多么丧心病狂,可恶至极。当然,他就不可能想到他孩子可能会有心理阴影,更不可能意识到可能会因他的失态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人是极其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能被原谅的。他不曾为妻子的感受考虑,不曾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不曾为整个家庭的幸福考虑。
在当今任性的时代,出轨、离婚甚至是家暴见怪不怪。不妨自问这真的不怪了吗?这怪的很。怪责任与担当为人所丢弃,怪人心的善意为自私所封闭,怪做人的原则为人忽略。纵使是时移世变,但是道德标准底线是不可逾越的,人心的真善美不可被遗忘。倘若不开心的夫妻能对婚姻揣怀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生活便少一分怨气少一分伤害。正如罗曼·加里所言:“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塑造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倘若每个人用心去发现并创造生活的真善美,那么你以及你的家人朋友就会少些创伤,生活就多一份快乐与健康。正所谓:你幸福,是因为你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