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刚进门,就看到朋友老公和孩子吵起来了。
男孩父亲大声吼道“叫你写作业你到底写了没有?一直在这里玩!”
男孩赶不紧不慢的回答,说“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写完我才玩的。”
父亲看孩子漫不经心的样子,更加来了脾气。扯着嗓子继续骂道“作业写完了,可以看课外书,你看你抱着个手机一直玩,像什么样子,手机交给我!”
男孩急了,也大声喊到:“不要,你们大人都可以玩,为什么我不可以?!”接着男孩继续低头玩起来。
父亲看男孩还是盯着手机屏幕一动不动,于是把一抢过手机,接着男孩哇哇大哭起来。
父母对这种读书引发的争吵并不陌生吧,因为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常态。
孩子就是不爱读书,读书变得像挤牙膏一样,父母挤一下孩子动一下。争吵多少次,孩子还是一样,没什么改变。孩子不改变,父母就采取争吵打骂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开始对读书产生抵触心理。孩子一抵触,父母越生气,一生气,父母骂的更凶了。而父母的变本加厉也加剧了孩子厌恶学习的速度。
这样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既让孩子心里产生阴影,也把父母自己弄的精疲力尽。
其实,面对孩子不爱读书的心理,争吵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孩子不爱读书的背后究竟是因为什么。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 孩子其实是一块“白板”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孩子其实是一张白板,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也认为人就像素丝一样。这些理论某种程度上都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后天环境可以重塑人的本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不爱读书的,也不是我们父母眼中看到的千奇百怪,而是说,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一根素丝,如何发展成长,在于父母和教育的塑造。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赛德兹博士也曾打过一个恰当的比喻: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 小时候就形塑一生的雏形,幼年时间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 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可见,孩子的成长,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后天教育相当重要,而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底色,是基础。父母则是家庭教育中的基础和“第一任”老师。孩子形塑何状,全由父母决定。从侧面也说明了父母既是孩子的“创造者”,也是孩子的领路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开头父子因为写作业读书每天都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的“鸡飞狗跳”的情景,全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教育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父母教育的问题。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高度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这让我们了解到,孩子是否能够很好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父母的推动和引导。而父母能否很好的推动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取决于父母的认知。
关于认知,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6月13号在抖音上发布说道,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于出身、长相、地域、知识等,而是认知上的差距。
认知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决定了人们看待事物的高度、广度以及深度。
一个人认知水平越高,对待万事万物会有更高的格局和更深的思考。同样,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会更加坦然平和,也能更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高考状元唐楚玥的故事,让我们很好的看到,父母的认知水平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唐楚玥,一个以总分725分的好成绩,成了湖北理科状元。她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她会钢琴,会演话剧,书法也一级棒,热衷公益,体育也很厉害,200米更是全校第二。从小到大一直拿奖学金,拿过十几次。
成绩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唐楚玥并不是单纯的“书呆子”,她是个勤奋努力、积极向上,不仅把学业搞得很好,把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的孩子。
我想优秀的背后也让大家好奇这样,的孩子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在记者采访他父亲的访谈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采访时,她的父亲说:“我们不仅仅是看孩子读书的成绩怎么样,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包括与人交往、兴趣爱好、三观等等。不会要求孩子必须达到一个目标,而是尊重孩子意愿。孩子喜欢做,我们就支持鼓励她。”
父亲在对唐楚玥的家庭教育上,认识到孩子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并支持鼓励孩子,懂得因材施教,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在这样的家庭里,对孩子没有强制没有打压,没有说教也没有干涉,有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培养她好的习惯,保护她的独立人格。
同样是教育,而认知层次低的父母却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九岁的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家长在得知情况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一顿臭骂,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
期间孩子加以辩驳,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是在找借口,继续教训孩子。但令家长没想到的是孩子转身冲向阳台,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打骂下活着。父母对他都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总是觉得他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只要成绩下降一点,必定会挨一顿打。
男孩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活生生的逼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仗着自己为人父母,来彰显自己的权利。这是父母用自私的优越感,以此来控制孩子,这只能证明父母的无知。
所以,不同的孩子,来源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立足于不同的父母,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不同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样子和未来。
❤ 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
但我们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尚处于教练的阶段,用说教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干涉孩子,而不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
读书会的樊登老师说:中国父母大多的痛苦,不是来自孩子不听话,而是自己不愿学习。确实,中国的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各式各样的缺点。
也总是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要求孩子,觉得成绩就是一切,一旦没达标就责骂孩子。却不曾反思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自己从不主动学习,却要求孩子学习拔尖。大多数的父母在家都是机不离手,要不玩电脑打游戏。这样的行为,又怎能让一个天性爱玩的孩子爱上读书呢?
想要孩子爱上读书,做父母的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言传身教,带着孩子一起读书,用行动感染和带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时间久了,孩子自会慢慢养成习惯,爱上读书。
在言传身教的例子中,不得不提文学作家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他们两位在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上是不容置疑的。他们不但是文学作家还是大学教授。
也是在他们的熏陶和示范下,女儿钱媛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了一名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教授。
杨绛曾在著作《我们仨》中描写三个人家庭相处状态的照片上写道:三个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照片里三个人都坐在桌子前,埋头读书、学习。
这也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家庭大抵相同。父母都成了孩子最好的老师。就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会跟随父母的脚步一路前行。
关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孩子的学习也一直牵动着所有父母的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父母最大的愿景。父母对孩子,可以有愿景,但是愿景的背后,父母更应该做的是:看到孩子教育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不要一味的责怪孩子,而应该思考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