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日课中做了复盘,发现自己依然问题重重。
昨天罗列了几个任务,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
下面逐个分析一下:
第一个,关于写文章未完成。
这个内容应该是自己的重点,没有完成的原因或者说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什么呢?
我想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在心态上,没有把这件事重视起来,有畏难情绪。认为写完了日课,就算万事大吉,就觉得自己的每天写作任务完成了,从心理上就有了松懈的情绪。另外,因为写一篇文章需要从素材和观点到逻辑结构,都需要非常标准,需要认真对待,这个过程的畏难情绪影响了自己。
如果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总是因为畏难就退缩,那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面对一项相对有挑战性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清楚任务本身和清楚自己本身,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任务进行拆解,从最小单元进行无压启动,这样才能打消畏难情绪,才能进一步释放自己的能量。
其次,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始。昨天制定完计划后,中午回家的路上突然有了一个感受,到底是先有读书再去写作,还是先有写作再去读书。自己突然又陷入了一种自我质疑的旋涡中。
自己曾经数次提醒自己,一件事不要还没开始做就开始质疑,这样只会让你陷入不断自我否定的状态。最重要的是马上去做,只有先去做才能知道合不合适。自己的信条是马上行动,行动了马上拿出初稿。
克服自己的这种总是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理,才能更好进一步去寻找方法和技巧,也只有马上行动,才能开始获得进步。
第二个,关于面罩胶条的维修。
自己的呼吸机面罩,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胶条脱落,晚上戴好后总是漏气,从而影响自己的睡眠质量,前天甚至导致自己差点失眠。
所以从一开始这件事就应该进行维修,但是昨天为什么没有完成呢?
我觉得核心原因依然有两个:
首先,侥幸心理。昨晚上回家看到面罩胶条的情况,大概按压上后倒是没什么异样,觉得就这样吧,反正讲究也行,结果就导致晚上睡着后,一翻身又出现了漏气,又导致自己的睡眠受到影响。
其次,总想着依靠别人。以前类似维修东西或者涉及到动手类的内容,都是老婆在弄,不自觉让自己有了一个错觉,这个呼吸机面罩老婆也能帮我处理一下。
这个想法真的是太幼稚,总想着去依靠别人,不依靠自己是最愚蠢的行为。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事,遇到了情况马上去行动,马上去处理,不要拖延不要侥幸,更不要依靠别人,只有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就可以提炼出一个人生信条:遇到任何情况,不要指望别人,靠自己去马上处理,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切记。
针对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未来自己应该怎么办。
一、关于写作未完成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练习。
目前自己写作,一个是不重视,一个是没方法,一个是不行动,我称为写作三障碍。
对于写作三障碍,对我自己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训练危机意识。
自己不重视写作这件事,就是看不到这件事背后的意义,本质是看不到危机。那么接下来就要写出自己面对的各种危机和挑战,让自己心理上对这件事有足够视觉化的呈现。
具体步骤如下:
列出自己当前最大的危机和挑战;
找到自己压力背后的根源;
写出这些危机和压力一旦失控,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
列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尤其是身边人,看看从哪些方面进行超越;
通过这种危机意识的训练和总结,让自己在心理上重视起来,毕竟写作能力是当前自己可能改变自己最大最重要的底层能力了。
其他任何能力,比如演讲,演说,汇报,写脚本等等,本质都是写作能力。
训练好自己的写作能力,才能让自己的波动时代,在不确定时代找到机遇,摆脱危机。
2、不要成为方法论的收集器。
自己当前最喜欢看的各类书籍中,尤其以写作方法论之类的为最甚。总觉得通过收集其中介绍的各种写作训练方法,就可以让自己纵横文字,其实这个想法非常有害。
为什么这么说?
写作从来不是看会的,永远都是练会的。而练习写作的过程,就像打篮球投篮一样,需要先用一个姿势一个手法去练习到足够的程度,才能接着换下一个姿势下一个技法。而不是用这个姿势练一次,再换下一个姿势练一次。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感觉到新鲜,但是却无法积累足够的打球技巧,因为一个能力的训练需要千百次的重复和刻意练习,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如果每次都换着花样势必会导致什么都不精通。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方法并不难找,各种书籍和文章中都提到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如果看这个方法好就用这个,还没用熟练呢就又看到别的方法,这样循环往复,导致自己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想想自己当前的写作状态即为如此,喜欢收集方法,收集了不用,都是今天这个明天那个,或者还没用呢就开始质疑和否定,比如收集的很多做法,自己却从来没用过,导致一直处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不敢踏出去,不愿接触新事物,最终结果就是写作能力一直没有进步。
想想的确如此,自己写了也有半年了,每天写日课3000字,这几个月下来少说也有20万字了,但是写作能力貌似并没有什么提高,依然无法快速写出一篇文章,依然不会去搜集资料和布局谋篇,这就是没有抓住一个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结果。
李小龙说,我不怕会1000种腿法的人,但是我怕一种腿法练习1000遍的人。
他这句话什么意思?
会1000种腿法,必定不会精通,很容易找到破绽,而一个方法练习1000遍,肯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非常聚焦和致命的。
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聚焦在一个点上,先不管其他方法,就用这个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练习,才能最终形成质变,这是聚焦的意义,也是刻意练习的意义。
写作同样是这样,知道多少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方法能否运用到非常熟练,能否快速用这个方法写出一篇文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自己不要过分关注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和形式。
具体怎么做?
制定打卡任务,用平台来监督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养成,整理出各种写作训练方法,每个方法进行写作训练30遍,一天训练一到两篇,30天行程习惯,通过这样来督促自己。
3、马上行动,是成事的前提。
拖延是人性的弱点,自己也看过不少关于拖延的书籍,懂多少理论,知道多少案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幻化为行动,让行动来成就自己,这才是读书的的终极目的。
虽然知道很多这方面道理,但是为什么一到具体情况上就无法做到马上行动呢?
这里面无非就是畏难情绪导致,即面对一项没有头绪的事情,是很难下手的。
这就告诉自己,要把一项复杂的任务进行拆解,拆解到足够小,几乎不费劲就可以进行启动,这才是能马上行动的驱动力。
如何去具体拆解自己的写作任务?
自己每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读书写作,而且这两方面往往不分家。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就去关联自己进行写作。
写作的时候需要寻找相关案例和素材,这时候也需要进行书籍整理和翻阅。
所以,需要根据读书和写作两件事来进行无压启动。
卢曼的卡片盒读书写作法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从零开始写作。
那么就从最小的写作单元,即卡片,开始入手。
每天写5-6张卡片,每张卡片控制在500-600字,这样一天下来就可以积累3000多字的资料,这些内容去寻找内在逻辑,那么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所以,每天的重点也就出来了,先读书,再写卡,最后集卡成文。
这是一套被实践证明是高效率的写作手段,兜兜转转一大圈,又一次回到了最初的选择,跟着共读会去学习写卡,跟他们进行联机,或许是提高自己最快的捷径吧。
二、不知道如何开始,总想依赖别人,是懒惰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依靠?
《天道》中有个说法,大意是现在大多数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喜欢找个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领导,靠皇恩,就是不靠自己。
比如很多人减肥,永远想的不是先靠自己,而是靠一些所谓机构,认为只有傍上他们就可以改变自己;再比如很多学习复习考试,也是找各种机构辅导,读书写作找各种付费产品等等。
诚然,这些机构确实有一种功效,可以帮你做出一些改变,但是也把你自己的自救的能力给一点点抹杀了。
从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先去找个依靠,找个模板,找个方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你要知道,最需要的其实是你自己。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也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真正问题。别人方法再好,永远只是参考,不一定完全适合你,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可能真的会让你走很多弯路。
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人生想法也不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理论,适当借鉴别人的做法,通过行动去实践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而不是总想着依靠别人。
人为什么会出现依靠别人的心理?
核心原因是懒惰。
懒,或许是刻在人的基因里的劣根性,几乎所有人都有很多懒散的想法和习惯,只不过有的人因为种种压力而不得已去变得勤快。
遇到一个棘手问题,不想去动脑思考,不想去靠自己实践,不想去试错,总想着拿来主义,用别人的成果来为自己的选择做背书,这都是懒散的做法。
想想也是如此,靠自己想自己做,需要先付出痛苦的经历,往往还不一定有很好的结果,而直接依靠别人,直接依靠别人的成果,生搬硬套符合多数人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结果,这样做对于一个人的能耗再小,愉悦感最强。
殊不知,这样做,正在慢慢扼杀你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消磨你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只有经历通过的过程,你才会真正有所感触,直接拿来用别人的成果,你永远体会不到创造这个过程的思维模式,永远无法做到和别人的思维进行同步。
所以,直接拿别人的结果,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那正确做法是什么?
借鉴,然后改良。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常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并不是直接用他们的肩膀,而是在他们的肩膀上进行适当改良,改良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进步,同时也倒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果只是一味模仿,那可能真的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而永远没有长进。
最后总结,今天的这个复盘总结,分析了一些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发现问题,马上行动去解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