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知所措。”
这句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喜欢唱歌跳舞,不喜欢打牌下棋。用我老公的话说,我的生活中没有一点兴趣,将来老了最容易得老年痴呆。
在参加书友共读之前,如果上班,每天与同事、孩子相处,生活还算充实;如果放假了,每天窝在家里追着无聊的各类神剧,我的生活就感到寂寞和不知所措。
去年年底,我加入了书友共读,养成了每天读书写笔记的习惯,生活变得充实了,人生有了追求的方向。
在《快速阅读术》一书中,日本作家、书评家印南敦史告诉我们,有些人读书很慢,原因是:没有将读书融入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确实如此,我之前读一本书少则花十天半个月,多则一两个月,时间拉得太长,把那本书读得毫无兴趣,读完了就是读完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经说过:"假如我几天不读书,就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可见,她已经把读书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天没有读书,就会很难受。难怪她能成为一名那么知性优雅、知识渊博的金牌主持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我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呢?“正如我之前那样,总感觉工作太忙,压力山大,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可我现在下决心要开始阅读之后,也能忙里偷闲来看书了。
那么,如何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
作者认为,养成读书习惯,有三个步骤:
1.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选择每天同一时间进行阅读,能更容易形成生活规律。这个时间可以是上班前、午休或者晚上睡觉前。最好不要被人打扰,这样可以保持高度专注力。
比如,我上学期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起床,七点整出门上班,我可以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阅读;晚上八点到十点半用来写读书笔记。十点半到十一点再看半小时的书。一天就有将近两小时的阅读时间了。
当然,作者推荐我们在清晨阅读,认为早上头脑更清醒,思想更容易集中,更不容易被人打扰。在我的书友中,大部分都是利用清晨早起阅读,大家都认为效果不错。
其实,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读书习惯,不能一概而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快速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必读的书;二是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三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不必读的书,是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只需通过检视阅读,快速浏览一遍书的序言、目录和书中的某些章节,就能知道值不值得自己阅读。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是指那些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这类书有故事情节,情节贯穿全书,所以不适合用跳读方式快速阅读。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种书的特点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书的每个章节是独立的,可以单独抽取某个章节进行阅读。这种书籍往往是指致用类书籍。像我在书友共读营里每个月共读的三本书,都是致用类书籍,都可以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
作者所倡导的养成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快速阅读的书。在列书单时,注意9:1原则。即90%的书适合快速阅读,比如商务类、实用书籍类;10%不适合快速阅读,比如小说、散文、随笔等。坚持阅读多种类型的书籍,让自己的知识更全面。
作者还指出,当一本书不太想读下去时,也可以随时换读其他书籍。同时阅读多本书,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印象更深刻。
这一点,我就经常如此。有些致用类书籍,读起来很乏味,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时候,我会换读一本自己喜欢的短篇散文,交换一下脑子的思路。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与《认知天性》一书里提到的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同出一辙。
3.今天阅读的书可以与昨天的不同。
作者认为,一本书不宜阅读过长时间,最好不超过10天。因为一本书阅读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厌倦。
我在第一次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看了半个月,也没看完,最后厌倦得不想再看。这种英文翻译过来的大书,啰啰嗦嗦的,让你看得云里雾里,越看越不想看。虽然知道它是阅读类书籍的经典大作,但我也提不起兴趣读下去。
看来,阅读一本书,真的不能看太久了,如果能在一周之内看完,那是比较合适的。
当代诗人北岛说过:“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
是呀,让阅读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的习惯,我的生活不再感到孤独与手足无措。
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