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人的趋利性看作是一种人性的弊病,认为利己必定损人。我想说,亲,你的脑回路太短,太单一。难道说只有损己才是正常,请恕我不走圣母路线。明明趋利也可以是双向趋利,利己利他。多美妙的事啊——这就是双赢。
双赢这条路可能会比单赢难走一点,可是一旦双赢实现妙不可言,后续也会受益良多。真正明智的人,不会因为眼前小利只做一锤子买卖,而自断后路。
想要走得更远,以双赢原则为核心,才是至上选择。这可以作为一种普适的原理。
双赢思维在幼儿老师的工作中该如何运用呢?我们需要跟谁取得双赢呢?
在老师与家长、园所与家庭之间有一个媒介就是:孩子,我们通过孩子双方建立了联系,也因为孩子我们有共同的聚焦目标: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在我们想要取得双赢的路上还有很多关需要破:
01.认知关。
001.对于双方职责的认知
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承担教育者的身份,并非孩子放在幼儿园,家长就可以袖手不问。教育孩子,既是园所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两个力朝同一方向施力时合力最大。教育亦是如此。双方的教育施力方向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促成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不光明确双方职责,更明确双方之间需要协作配合,并且要步伐尽可能一致。
002.对于教育内容的认知
学龄前阶段是习惯养成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侧重对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兴趣及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在这一阶段重知识技能培养,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要忌拔苗助长,忌超前教育。
家长们通过对学龄前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了解,就容易接受并更关注幼儿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双赢征途中的认知难关逐一去攻破。
02.行动关。
认知与行动是有差距的。在认知上有双赢意识还远远不够,只有化认知为实际行动才是实现双赢切实有效的途径。
家园之间的实际配合与协作。
家长之于园所活动的支持与配合。了解活动开展的目的,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各类亲子活动的开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亲子互动,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推进亲子间的情感。
又如,各类活动信息资料的收集。并非家长把资料收集过来交给老师就好,而是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准备的过程中,目的就是要通过孩子自己的参与,获悉资料收集的不同途径,养成主动收集的意识。很多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过程中表达意愿增强,同时通过教师进一步的指引和推进,幼儿原本的零星碎片化的信息变得更加完整系统。当家长与孩子体验到这种支持与配合的益处时,今后就会更加积极。
学校之于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很多家长虽然都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科学教育存在误区,当他们教育孩子遇到困惑时,会向老师求助。这一过程中,双方信息互通有无。家长将教育困境清晰描述,教师通过自身具备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知识,帮助家长解读在困境中幼儿及家长的教育行为,帮助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找到症结,最终得出解决之法。后续也会不断跟进家长问题解决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推进家校合作,促进幼儿更加和谐发展。学校会经常性开展一些活动,提升家长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比如,专家讲座,家长会,读书沙龙等。
例:根据一直以来对于家庭成员在幼儿教育中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爸爸由于工作等原因,在家校合作甚至教育孩子方面甚少参与,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专门开展父职教育专题活动。邀请了市级家教专家来园开展讲座,通过生动的教育案例、专家与家长现场的实时互动等方式唤醒父亲们参与并伴随到孩子成长教育过程的意识和行动力。
针对父职教育,有进一步推进的措施:班级开展家长互动交流会、针对父职教育的家教文章共读,以及共同“会诊”分析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等,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经常性进行育儿问题讨论、经验共享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园的互动中,园所文化的共建中,他们不再是园所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幼儿成长的伴随者,也是园所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家园合作的双赢,不仅是家长的获得,也是园所和老师的获得,更是孩子的获得。
在力求双赢、力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储备,不断地学习与提升,不断地促进对方的成长。
家园合作在不同的形势下也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我们会不断更新、不断迭代,不会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就此不前。
在教育这条路上,致力于家园的双赢,最终获得的是多方面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