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经济并不太好,但股市却挺热闹,有一种狗牵着人走的感觉,还是电子狗。
狗撒欢了,虱子也容易多,公募基金一个接一个,大珠小珠落玉盘。
看着每年发这么多基金,有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买新基金?老基金怎么就不太受待见呢?所以就找了些数据看了看,有些情况还挺有意思,整理成几个问题,分享给各位小板凳们。
一、每年到底有多少首发基金?能募集多少钱?
这张图回顾了过去20年主动偏股型的公募基金发行节奏,一共2500多支,首次募集超过3.7万亿。
2014年以前,车马很慢,一个礼拜只要关注一个基金就够了。
2015年随着一波牛市,节奏突然快了起来,发型数量陡增,但大牛市之后的2016-2019年,发型数量虽然一直稳居高位,但募集规模却反映平平。
你看最后这五根粉嫩的柱状图,它像不像基金公司在向你招的小手:大爷进来玩一会啊!
但,你洁身自好的走开了。
要不就是你挑花了眼。毕竟以前一周只有一个,现在变成一天一个的节奏,周末还不能休息。
从这个角度上看,基金数量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适合散户自己挑,你需要专业的一个介绍人。如果有人一个月给你推荐3-4个新基金,说明已经帮你筛掉80%了。
二、公募基金的发行和生存情况怎么样呢?
其实挺惨的,别看经常会有明星和爆款,但普罗大众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的光鲜。
从发行募集的情况看,三分之二的规模集中在20%的基金里,剩下80%的基金共享34%的规模。在2500多个基金里,有超过20%的基金募集规模不到3个亿。
如果一个基金能募集到20个亿,就能跻身过去20年的前20%了。
再看生存情况,也是心酸:
过去20年,募集了3.7万亿,但净赎回了60%,其中83%的基金面临份额缩水,平均缩水幅度高达74%。再靓丽的发行,也逃不过岁月的碾压。
大家常说过去20年,偏股基金的年化收益高达16.5%,但基民并不赚钱,这组数据也算一个佐证。
经济在发展,高铁空荡荡!
看完整体的发行情况,接下来的问题都会基于一个分析样本,大概按条件筛了一下:
1、成立1年以上;
2、发行份额不小于2亿
3、现存份额不小于2亿
4、不包含货币、债券、另类、QDII、偏债混合、指数
5、剔除B、C、D、H、O、I、R端
样本一共1080支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我觉得这个数字挺吉利,很高清的样子,预示着接下来的分析将进入到一种无码的状态。
三、曾经的发行状元都怎么样了?
暂且把这1080支基金里发行规模最大的前50支称之为“发行状元”,别号“前50基金”,这其中最大的419亿,最小的也有88亿。
先看规模变化
(横轴为发行规模排名,纵轴为份额变化幅度):
除了六只封闭基金没办法赎之外,所有的状元从规模上看,都摔的很惨。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状元最辉煌的时候就是他刚考完试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基金公司比喻成学校的话,嘉实、易方达、华夏、汇添富最善于制造状元,而兴全、汇添富、东方红、景顺长城、富国则最善于培养状元。
规模降了没关系,毕竟评价一个基金还是要看业绩。那状元们进入社会都混的怎么样呢?
考虑到大家参加高考的时间不一样,分析方法是和同一届校友比发展——状元基金和同期(2个月内)发行的其它基金比,我觉得很公平。
数了一下,50个状元,分布在14个时间段,一共有328位同窗好友:
化表为图:
总结就是……状元们整体的业绩也不咋地。
综合规模和业绩,一句话评论状元们:进入社会后,不但颜值下降了,灵魂还很乏味。
但,总不能一棒子都打死,毕竟也有很多大叔,头虽然秃了,但人还很有意思。简单分成两个阵营,找几个代表大家感受一下:
兴全合宜由于使用了假发(封闭),发量依然十分喜人。
当然也有很多油腻大叔被抛弃的还不够彻底,有好几个总能引起基民们的共鸣:
大家都是被这个渣男骗的!
四、曾经的发行冷门都怎么样了?
由于小基金还可以更小,所以我们把之前筛选条件中“现存规模大于2亿”的条件去掉了,所以样本范围变大,便选取了100支发行规模最小的基金做比较(2亿以上),简称“后100基金”,其中最小的2亿,最大也只不多2.05亿。
先看规模
(横轴是后100基金的排序,纵轴是份额变化幅度):
状元不能够更好,冷门却可以更冷,真是残酷。
即便是发行规模最小的一群基金,依然有65%的份额继续下降,平均降幅52%,可见出身不好,翻身实在是太难了。
长得丑的孩子,还容易变秃。心疼。
当然,你从图中可以看到,还是有一些点飘了起来,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所以在冷门基金中,也有规模翻身的例子,我们对比一下:
话说回来,再翻身,也只不过10多亿,鸡窝里最多也就飞出了猫头鹰,马再大也比不过瘦死的骆驼。
如果说,规模是收益的敌人,既然轻装上阵,那业绩怎么样呢?
逻辑和“前50”一样,先找出“后100”的同学们:分布在18个时间段,共564名同窗。
化表为图:
整体看,虽然没什么亮眼的地方,但至少比状元们好!
可见,进入社会后,长得丑的人反而比较有意思。简单找几个代表出来走两步:
五、新基金会比老基金业绩好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老王家刚出生的儿子会比老李家3岁大的女儿更有出息吗?
很明显,这种问题没有答案。
但还好,基金有数据可以统计,我们可以用数据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假设一个基民,从2015年1月开始,每半年就想买一次基金,那他当时买新基金和老基金,并持有到现在,会有什么差异呢?
为了比较,把样本分成三组:
第一组:新基金——2015年开始,每年1月和7月发行的的基金
第二组:老基金——和当期的新基金比,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
第三组:优选老基金——选取16支业绩较好的老基金(排除了东方红、兴全、中欧一些限购的bug基金)
这样会有9次选择和对比,持有期从1年到5年不等,比较结果如下:
化表为图(平均情况对比):
化表为图(极端情况对比):
综合这两张图看,新基金在收益上毫无优势,只是在最差情况下损失控制会比老基金好——牛短熊长,成也建仓期,败也建仓期。
如果从个体看,新基金里有好的,也有差的。不能用新老来判断基金的投资价值,还是要看业绩,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但落实到行为上就很迷惑。我们看一下同一个时间段,大家对新老基金的态度,真是两副面孔:
每一次新基金发行募集的时候,老基金基本上都在流血,优选的好一点,但也流了好几次。
每有一个新的秀女入宫,嫔妃们就会被冷落,管你是不是贤良淑德。
更要命的是,现在每天都有秀女入宫。
有道是:老基尽日无申购,何必金牛慰寂寥?
六、业绩好的基金被珍惜了吗?
因为要对比业绩,在样本上又缩小了一些,剔除了成立三年以下的基金。
整体看,67%的基金份额缩水,但在业绩前25%和后25%的基金中,这个比例明显分化,业绩差的缩水比例高达85%,业绩好的为45%,说明基民还是能相对识别好坏。
但有一个问题:即便是好基金,也有近一半被抛弃了。
怎么说呢,感觉基民们“宁可错杀,也要下车”的心态非常明显。
所以,对好基金来说,也谈不上珍惜,只能说被抛弃的概率低一些而已。
七、被追捧的基金业绩好吗?
所谓被追捧就是基金份额增加的幅度,把份额增幅最多的前25%和缩水最多的前25%拿出来比较一下:
到底是因为份额增加才业绩好,还是业绩好了份额才增加?我倾向于业绩支撑规模。即:好业绩吸引份额,涨份额佐证业绩。
这组数据是我比较欣慰的一个结果,看到了基民中理性的一面,这其中不乏有专业机构长期引导的结果。
前面两个问题说的时整体情况。本着辩证的思维,实际情况中应该是:业绩好的也有被抛弃的,业绩不好的也有被追捧的。
我做了一个列表,分成四组,我把它称之为“基金中的悔和不悔”,大家感受一下:
八、同一基金经理的不同基金,差异大吗?
结论是:看情况……
用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看一下
1、某陈姓基金经理同时管的三只偏股型基金,差异就比较大,甚至把一只混合型基金直接照着债券基金做了。
2、某郭姓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的两只基金,几乎一致:
3、再列举几个管理人的情况:
这里只给你提一个问题:假如以上基金经理要发一个新的基金,你猜他们会在宣传折页上放哪一只?
强调一下,同时管理的基金业绩有差异,并不能说明基金经理能力的强弱。
毕竟有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也很少。
这里只是提醒大家在决定买一个新基金的时候,不要只看折页上的内容。就像你不能只看相亲网站上男嘉宾的简历就决定结婚吧。
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的基金业绩差异越小,其过往业绩越具有可参考性。
九、哪些基金公司大概率靠谱?
筛选方法也很简单,主要看业绩:好的基金占比多,差的基金占比少,另一个是看获奖情况。
于是,我们可以把好、差基金的占比差取前30家,再按获奖次数和人数的占比取前30家,再取交集。就可以得出16家基金公司:
这里说明一下:由于数据筛选的问题,有些没进入统计,比如有几支我自己很喜欢的基金,他们的公司就没在这里。有些则因为小样本进入统计。所以是大概率靠谱,不是绝对靠谱。但我看了一下,大部分跟我的认知还是很一致的。也有一些以前没关注过的,但没关注不能说人家不行,可以再观察。
另外呢,虽然这16家从数据上看都不错,但还是各有特点,于是又分了一个四象限,仅供娱乐:
有的机构也会统计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但用的是人均管理产品数,我这里用了分布统计的方式,毕竟选到某一个基金经理是一个概率问题。
十、总结一下
看一个基金,就像看一个孩子,要看他的家长、他的朋友、他的学校、他的老师、看他的成绩……总之,没必要看他什么时候出生和出生时候的体重。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还时喜欢新基金呢?
我觉得有一种可能:新基金的净值是1,没有历史业绩、没有波动,也就意味着基民们在新基金上没有过伤心的往事,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就像孩子刚生下来,都是人人夸,但长的越大,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越多。
唉,人生若只如初见啊。
养基如养娃,不能因为他青春期闹腾,你就决定掐死这个再生一个。还是得从优生优育上想办法。
本期完,撤板凳,晚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