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写曾国藩创建湘军的制胜之道:用笨人,做笨事。
咸丰三年,曾国藩决心创建湘军。用什么样的人来组建这支军队呢?用曾国藩的话来说,是“选士人,领山农”。
曾国藩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用,在“士人”之中,他还有一条十二个字的标准,哪十二个字呢?就是“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有操守,是指有信仰,有原则;没官气,就是没有官僚习气,质朴;多条理,就是头脑清楚,做事有条有理;少大言,就是不吹牛,说话实在。
曾国藩之所以“选士人”,而不用绿营军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反感“官气”。什么叫“官气”呢?就是旧体制内的习气,比如做事讲资格、讲程序、讲表面文章而不求实际。
曾国藩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两者之失,厥咎维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官气较多的人,就喜欢讲资格,摆架子,说话不出格,循规蹈矩。这样的人,自然魄力不足,没有朝气和创造力,遇事但由下人经手。
在没有官气的读书人中,曾国藩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宁选笨的,不选聪明的。我们今天用人,往往会愿意选择反应快、头脑灵活的人。曾国藩却愿意用看起来比较笨拙的、心眼实的人。
所以“湘勇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坚决不找心眼多的人。
一般人选择人才,都愿意选口才好的,但是曾国藩选将领,却喜用“不善说话”之人。为什么呢?他说:“将领之浮华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非仅一营为然也。”就是说这些会说话的人,到关键时候,不见得靠得住。
什么叫“领山农”呢?
征兵主要收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这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曾国藩在处理湘军内部关系的时候,也是两个字——“拙诚”。
一个集团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往往决定整个集体的风气。如果领导者习惯用权术,整个团队肯定会充满权谋斗争,巨大的精力会浪费在勾心斗角当中。要想不出现这样的局面,领导者就要跳出权谋思维,采取“拙诚”思维。
曾国藩对待下属,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权术。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要对同事、下属推心置腹。
其实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
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两个人打仗,在那等着对方进攻的是主,主动进攻的是客。
曾国藩说:“守城者为主,攻城者为客。”守城的人是主,你去攻城,你就是客。太平军战争经验丰富,要攻下太平军把守的城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守城者依托高大的城墙,上面还准备了滚石木。坚城之下,如果强攻,守城者从城墙上往下放枪放炮,湘军死亡率极高。
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