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过年了,有感觉吗?
我没有。
上一次数着日子过年的是什么时候,不记得了。
今天很多人在讨论#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大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甚至有人大发“社会更不重情更重利”之类的感慨。
其实都没有真正了解年味。
所谓年味,要被人浓重地感受到,是以下几个条件的综合体:
1.高兴
2.做一些只有过年能做的事
3.跟别人一样
首先是高兴。
过年必须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例如放假,例如走亲访友,人们得特别乐意过年。
如果过年期间并不高兴,没得到什么收益还徒增了烦恼,还哪来的年味?例如老家的亲友是自己不喜欢的,除夕还得被催婚和被拿来比较的,例如人人都有收获就自己破了产的,那就巴不得听不到别人家的鞭炮声,巴不得与世隔绝度过这难捱的几天。
因此要感受到“年”,首先是情绪上得期盼了很久。
其次是要有过年才能干的事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身在他乡的人的专利,你天天跟父母孩子在一块儿,就不会在佳节尤为感触。所以年味对于在外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存在,他们也就常常无法理解“为什么过年这么美好的事情你们竟然都没有感觉”——XX太冷漠,我要回YY。
以前我妈告诉我,过年的时候,大家可以围坐在一起吃上猪肉,可以穿上新衣裳,外婆常不让她们在年前穿,因为怕万一脏了破了,失了礼。
能吃上几块肥五花,换上没有补丁的漂亮衣裳,这也是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平时没有的大收益,才能接受其他“顺便”的东西,例如奇怪的仪式。
但生活越来越好,渐渐的,过年才能独干的事儿少了,人们不再需要在平日里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只为在过年释放一次,那种过年的“震撼感”就没了。
以此类推,如果过年才能过一次性生活,我相信年味也会很足的,大家会焚香沐浴,做足前戏,这种仪式感也能让我们铭记终生。
收益是真,其他东西都是辅助。
但后来我们逐渐把仪式类的其他东西当作了“年味”本身,尽管逐渐没了收益,还是要把仪式做足强行去试着追逐年味。可想而知,它就没那么吸引人,只有那些习惯特别难改过来的才会特别坚持,而对仪式根本没固定习惯的年轻人则不愿意再配合演这种皇帝的新装戏。
最后是一定要跟别人一样。
如果你跟人不一样,你就感受不到年味,只有大家都做一样的事,你不需要想这几天该怎么度过,仅仅是跟着人群做就能享受情绪,才有了年味。
这就有点像宗教的仪式,你也吃素我也吃素,我看到你就比看到别人亲切,因为我们有了某种同步和默契,是“战友”关系,这就是给大脑喂养的亲密情绪。
如果大家彼此都有自己认为的事情要做,无论做的事多么的传统,只要不一样,也就没了年味,所以年味不等于传统。
年味就是这样的东西,是那种奇怪的综合体,但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随着人们生活变好、日常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年味就是自然会变淡的。
那些期盼着过年的,大都是那些对过年的某些特殊收益平日里求而不得的人,而对那些日常就非常自由的人来说,其实就不会有那种必须闻一闻年味的感受。
不是年味越来越淡,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但生活越来越好是不是越来越幸福了呢?
当然是,只是如今幸福都被切碎铺陈到日常的即时满足中,导致回忆起来没了爆点,很多人还是会觉得不幸福了。
凡人凡人,就是这么烦人。
--------------------------------------------
蔡垒磊:畅销书《认知突围》作者,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在蚂蚁私塾APP加入我的蚁窝【上行通道】,跟你分享那些关于“上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