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屡遭盗掘的明代梁庄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种类与数量极为丰富的金银器与玉器,成为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批出土文物中,一条金累丝镶宝石云龙纹带格外引人注目。整条带由24枚金带銙组成,无论从数量还是规制上来说都几乎与天子无异。其上共嵌彩色宝石84颗,这些宝石块度之大,色泽之艳丽,于今天而言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了解这套明代金带銙之前,我们先聊聊「带銙」的历史。
带銙溯源
古人腰间束带的历史十分久远,先秦时期即有同时束绑「大带」与「革带」的习惯,这是我们所知最早的腰带。大带为丝织物,系于腰间主要起装饰作用,无法系缀重物。革带则更实用,玉佩、蔽膝之类有一定重量的饰物都系于其上。
春秋时期,「带钩」的出现与推广使腰带又向前演进了一大步,腰间同时束绑两条腰带的风尚逐渐被一条装有带钩的革带取代。
西晋以后,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蹀躞(dié xiè)带」开始流行。蹀躞是用作拴绑刀剑、针筒、囊袋、磨刀石等杂物的带子,束之便于乘骑,传入中原后为汉人所接受。发展至隋唐时期,蹀躞带已成为男子常服中必备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蹀躞带主要由「带扣」、「带鞓tīng」、「带銙kuǎ」、「蹀躞」、「䤩chá尾」组成。皮革质的带鞓先钉数枚带銙,銙下有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即为蹀躞。
虽然这些名称今天听起来较为陌生甚至拗口,但从现存实物中我们能看出,这一时期的蹀躞带已与今天所用的腰带有了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随身杂物的携带问题。
中晚唐后,蹀躞渐少,革带上只剩下带銙。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戴弓箭、帉帨(拭物佩巾)、算袋、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楸根,即今之带銙也。”
宋代以来,带銙的组合样式逐渐以多枚方銙与一枚横装桃形銙的形式固定下来。佩戴时方銙位于身后,材质上以金玉为贵,玉带銙不常见,但等级最高,仅皇帝及三品以上大臣才可佩戴。金带銙更为流行,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
“初,太宗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金也。’乃创为金銙之制,以赐群臣。”
金带銙之上又有不同纹样:毬路、御仙花、荔枝、狮蛮、海捷、宝藏、天王、八仙、宝瓶、双鹿等等皆有,官员们按照品级不同,佩戴“球文者四方五团,御仙花者排方”。
到了明代,带銙更见宽大,原本用作束腰的实用配件成了累赘的装饰品。用作括结的带扣被更为方便卡扣的「三台」取代,带銙数量显著增加,䤩尾分别位于革带两侧,用于调节腰带长度。虽说「双䤩尾带」唐代就已出现,但起初多为武职人员所用,直至金代,才成为较通行样式。明代时,已成为了官服的一部分。
明代革带上的带銙数量为历代之最,明朝皇帝的玉带有装銙二十二枚,臣僚的玉带装銙十八枚,如果再算上两侧的䤩尾,也能达到二十枚之多,其繁复可见一二。同时,这多枚带銙又有各自的专有名称,据明代方以智《通雅》中所记:
“今时革带,前合口曰三台,左右各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
又据《朴通事谚解》中所记,三台也称「三台板儿」;左右三圆桃合称「南斗六星板儿」;辅弼二小方称「左辅、右弼板儿」;腰后七枚排方称「北斗七星板儿」,如此命名真是颇有一番玄妙。
至清代,松垮的带銙已不见踪迹,革带改系在补褂之内,不再外露。其上虽保留了方圆四枚带板,但已失去了彰显主人身份地位的用途与舞台,渐渐式微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
说到这里,这件明代金带銙的形制我们已经了解一二。等级如此之高的饰物,其主人又是谁呢?这就不得不再介绍一下这位地位显赫的梁庄王。
梁庄王何许人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汉文化的兴盛时期。明初,太祖朱元璋秉承“藩屏王室”,洪武二年(1369)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分封宗室,辅弼中朝,初步建立起明代的诸王分封制度。
洪武一朝,先后三次分封亲王,此后分封藩王更是成为明代定制,历朝不绝。明代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换句话说,就是终身不得高官,却万世得享厚禄。据统计,明朝自太祖至神宗总共有藩王266位,而梁庄王便是这266位中的一员。
梁庄王名朱瞻垍,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生活在永宣盛世之中,正统六年(1441)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岁。在考古人员对其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这位英年早逝的藩王墓中随葬物品极为丰富,其器物等级之高,种类之繁多,数量之巨,在已发现的亲王墓中前所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
梁庄王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的龙山坡上,是一座王与妃合葬墓,出土器物5300余件,珠宝玉石多达3400余件,均保存完好。尤其以金玉首饰、冠带和配饰最为亮丽,仅用金量便超过20斤。
这件金累丝镶宝石云龙纹带便是其中的一件,其全带重641.9克,共镶嵌红、蓝宝石、祖母绿84颗,奢丽异常。其由24枚金累丝镶宝石带銙组成,包括三台、六桃、二小方、二辅弼、九排方、双䤩尾等。銙面为掐丝透空板,以细金丝掐成相连的大小卷云纹、龙纹,其上金焊三立丝抱爪托嵌宝石。每件带銙的背面焊接两个小卷筒,用以穿系缀物。
细看之下,金累丝带銙上的随形宝石均有一定块度,做过抛光处理,呈色艳丽。宝石主要呈弧面型,其加工以及钻孔技术已十分高超。从彩色宝石品质和内含物特征来看,它们的产地都不在国内。
梁庄王十四岁册封,十九岁就藩,所留相关文字资料甚少,但通过这条金累丝镶宝石云龙纹带,以及墓中出土的其他珍贵文物,我们也能大致描摹出一些他生前的审美与意趣,其中最直观地便是他对于宝石的酷爱——如今世界五大名宝石,除钻石外,其他四大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猫眼)在梁庄王墓中都有发现。
王府之中的穿戴,自是很多民间「时样」的来源,在缙绅富室追逐穷奢极欲之时,一条腰带上也要尽显主人的尊贵身份——最多枚的带銙,最贵重的金属,最顶级的宝石,料想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到底吧。
有关文中提到的这些彩色宝石,究竟从哪儿来呢?
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探讨「明代彩色宝石」的来龙去脉,敬请关注。
@春秋十二章——专注研究传承中国古典首饰服饰与生活方式。带您亲近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订阅关注。
[参考文献]
1. 孙机.中国古代带具.中国古舆服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梁柱.钟祥明代梁庄王墓的发掘.江汉考古
3. 杨明星,狄敬如,周颖,范陆薇,梁柱,李玲,朱红.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宝石的主要特征.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
4. 倪毅,浙江省博物馆.湖北蕲春明荆藩王墓珍宝.中国书店,2016
5. 扬之水.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中国书店,2016
6.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