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初中吧我就模糊的有一种感觉:人们喜欢你开心乐观积极奋进的样子,不喜欢你愁眉苦脸沮丧悲观的神情。
长大后我体会到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接受最差的我,那也不配拥有最好的我。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此话,随着年龄增长更是赞同,所幸我确实得到了一个知己。
什么是知己?这感受有许多,但这个位置的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对他肆无忌惮的表现任何一个层面的你,他不会忽然觉得你变了,不会忽然觉得你如此爱抱怨和愤世嫉俗,他对你有始终如一的评价和信任,他接受任何一种情绪和状态下的你,他陪你成长却不会奚落你为何不成熟不乐观。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甚至就像犯人的妈妈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可能犯罪那般固执,但人类的固有情感需要这样一份支持,在你消极的时候知道至少有一个人相信你还能变好,在所有人认为你疯了他却可以笑着等你回归正常。
一个人被冠以爱抱怨的名号其实是弄错了倾诉渠道,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悲剧在哪?她逢人就说她的阿毛死了,一个女人失去孩子难道不值得同情吗?值得,可是她要求任何人都对她的痛感同身受就不应该了,她不明白人的趋利性(这利包括了趋正能量厌负情绪)大众的漠然态度加重了她的悲怆心理,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接受,于是更加抱怨 。
这就是一个人选错倾诉对象会面临的痛苦,本来的烦恼反而居于其次,对方对你的否定和质疑会反过来主宰你的情绪。你很可能会恼怒成休,于是真的变成悲剧。
人为什么想倾诉?想要得到理解的渴望大于想要得到解决方式的目的。成年人很少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讯问另一个人,想要的更多是一种支持和肯定。
似乎只有知己才会给你机会絮叨完你的感受,不会冒然打断你开始对你评价和教育,耐心的等你梳理清楚后,跟你说一句,走,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