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半个月,今天又回到了小区跑步,由之前一圈也跑不下来,到现在可以一口气跑三圈,然而打算回去的时候,天公说变脸就变脸,淋了个落汤鸡
今日摘抄:
1. 先给你关于孩子语言发展的三个事实。
事实一:2岁前,孩子不爱说话很正常。有的孩子1岁多,还不会说完整句子,父母会很焦虑逼孩子说话。但如果宝宝只是不会说,但能听懂大人的话,那就不需要太担心。一般来说,1岁的宝宝会说单词,2岁时可以说完整句子,也有的宝宝认知能力正常,但1岁半时很少开口,到2岁时会越说越多。如果宝宝到了2岁,还听不懂一些基本词汇的意思,比如吃饭、喝水,那就需要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2. 事实二:看电视、听录音,对婴儿学语言帮助不大。很多家长会在婴儿时期,给孩子放学语言的音频,认为这样能让婴儿更快开口说话,但这是真的吗?实验发现,把一群9个月大的婴儿分为两组,一组婴儿听真人保姆说普通话,另一组婴儿听音频设备播放的普通话。之后让实验人员给所有婴儿念普通话,只有保姆组的婴儿有反应,能辨认这是自己听过的语言。所以多让孩子听母语是对的,但必须是真人。
3. 事实三:孩子“自说自话”很正常。当2-7岁的孩子独自呆着的时候,经常会不停地自说自话。你不用担心,这很正常,是孩子把脑中所想的事情说出来了,这对宝宝的记忆、想象力、解决问题都有好处。7岁后,孩子就不太会出声地说了,而是和成年人一样在脑内进行思考。
4. 在3岁前,父母要多和孩子对话,保证足够的亲子交流时间。这是因为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3岁前已经开始运作,并且会对日后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一个调查实验,追踪了42组家庭中的孩子从3个月到3岁的情况,结果发现:在3岁前,听到父母说话越多、亲子交流时间越多的孩子,积累下的词汇量更多,智商、学习能力也更好。
5. 父母要尽量做到发音准确。成年人在说话时,常常会习惯性地简化词语,比如“不明觉厉”,或者发音不标准带口音。在和孩子说话时,都要尽量避免这个情况,让孩子清晰体会到每个字的发音,甚至,你还可以适当地拖长音、放慢语速。
6. 多用描述性的形容词。想要帮孩子积累词汇量,这是非常实用的一个方法。比如当孩子在玩足球时,与其说“这个是足球”,不如把球的外观进行更全面地刻画,“这个是足球,有黑色和白色,特别圆”。这些词语出现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开口使用了。
7. 少用代词。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听到“它”“这个”等词时,很容易知道指代的内容,但对刚学说话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日常对话中尽量少用。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给你,你不妨这样表扬他:“我喜欢你的画”,而不是“我喜欢它”。
8. 多对孩子发起开放式提问。在和孩子对话时,提问能调动孩子脑中的词汇量,更好地思考。同时要注意,多问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比如“球的颜色是什么”“这个东西叫什么”这类问句,答案很简单,对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不大。“怎么办”“为什么”等问句,能让孩子动脑子找词组句,提高思考和语言能力。
9. 与孩子进行“轮流谈话”。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下命令,不太在乎孩子的想法。但其实想培养语言能力,必须要给孩子充分表现的机会。当孩子已经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后,你可以在每天吃完饭后,主动发起谈话,先说说自己一天做了什么、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然后鼓励孩子也开口说一说。
10. 孩子和你说话时,给他充分的回应。有的父母面对孩子,可能不太在意,或者敷衍地回答“知道了,好的”。这其实会大大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正确做法是,孩子在说话时,你要一直关注他,及时肯定;如果孩子说话不流畅,你不要转开目光,要耐心等待,点头鼓励,让他感受到你的期待。
——公众号: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