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
全书描述了从英惠开始吃素,展示了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暴力。
仅针对吃素,网路上对素食者的争议很大,主要原因是自己吃素的同时还要一个劲的劝导别人吃素,强行改变他人的饮食习惯。书中则是相反的设计,当英惠选择吃素后,所有人都选择劝说英惠改变饮食习惯。不管是吃素还是吃肉,大家厌烦的是用自己的习惯约束他人。独断的父亲在家庭聚餐时,采用暴力的形式逼迫英惠吃肉是暴力约束的具象化,与其说是关心女儿,不如说是父亲在家里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英惠只要吃肉了便通过了服从性测试。
网路上有很多真假难辨的科普,诸如:亚洲人喝牛奶容易吐,欧洲人的肠道更适合消化肉类等,主要为了说明不同的人对食物的需求不同,让人达到营养均衡的食谱有很多,并不一定需要瞄准某个食材不放。以自身的饮食习惯去建议他人,是短视的表现。
如果身边出现了一位突然因为不吃肉,日渐消瘦并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的人,我的第一反应也是马上送医院,注射营养剂保证身体的健康。也不会选择去倾听TA内心的活动,大概已经形成了精神分裂者的话语我绝对不会理解的刻板印象。很多事件上,我们都可能成为英惠的家人一样的施暴者,并且说出“我这都是为你好”之类的话语。在书中,大家可以通过上帝视角来分析事件带来的伤害,并且对施暴者表达谴责。现实中,每个人却可能因为意见不合,表达出另一种暴力行为。姐姐看到丈夫和妹妹交融的画面,也因为不同的经历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英惠的吃素并不是单纯的饮食习惯。原因是她的梦境。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达成。英惠通过梦境展示了自身的困境,她被梦境的刺激决定突破自身的桎梏,为自己而活。食肉象征压制和暴力,食素象征自由。医院里的医生、父亲的家庭教育等直观的暴力模式,都是权威、实力、年龄等各种因素的映射。
丈夫展现出来的软暴力是婚姻背后带来的思考。从丈夫的视角评价英惠,是一位毫无特色的普通女性,一切生活上的照顾都带有理所当然的意味,既得利益享受者不会觉得对方的付出有什么关系。丈夫连起床的闹钟都是英惠安排,一旦离开了英惠,仿佛化身毫无生活能力的巨婴。倘若丈夫在情绪、经济或其他方面给英惠带来依靠,两人相互成为对方的巨婴,大概会是另一种结局。
英惠的大家庭内部情感也异常复杂,丈夫觊觎大姨子,姐夫觊觎小姨子,践行了: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姐夫的大肚腩被多次提及,尤其是特种兵退役的他在结婚后成了秃顶发福油腻大叔,苦苦追寻艺术的梦想。如果止于此,看到的是另一位内心不被理解,被生活打圆的中年男人。情感上的猥琐,看到英惠后产生的自卑感,并借由艺术创作,用原始的欲望冲突道德底线。表明姐夫和丈夫一样是利己主义。另及,当一个人结婚后突然开始注意身材管理了,大概率是出轨了。结合现实,我们总不满足目前拥有的,对不属于自己的表达渴望。适当的欲望是个人前进的动力,过分的欲望则造成内耗。
母亲和姐姐出场戏份不多,但是成为了另一种家庭女性的缩写。姐姐面对出轨后,选择找心理医生。潜台词中有了原谅的意思,连台阶都帮忙找好了;母亲带肉汤去看望英惠是说: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两人都明白吃人的社会下,自身遭遇的不公和敷衍的婚姻,但是处于对孩子的爱或自身的胆怯等各种原因,选择不反抗。
韩江在采访中表示,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位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来反对暴力行为。韩江的形象和电影中蔡敏瑞饰演英惠的很像,温柔的声音诉说的话语更为炸耳,韩江似乎就是英惠。翻拍的电影,主要刻画放在了姐夫和英惠的上,忽略了书中三条平行线的设计,使得电影在情感的倾诉上单薄不少。尤其是丈夫在书中的心理活动,本应该撑起前期主要矛盾,成了纯酱油。特意为姐夫刻画的迷妹,也证明了姐夫的主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