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个人每天穿着小一号的皮鞋东奔西跑,把双脚磨得全是血泡,痛苦万状也不肯换合脚的尺码。别人问他为何如此自虐?他说: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糟心的事,但是每天晚上回家,踢掉鞋子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巨大的幸福。
穿什么鞋子,是自己的选择。每一种"自虐"里,都有着更重要的需求。无法原谅父母,也一样。
面对过往经历,我们为什么那么着急地想要"放下"、"原谅"?是否真的发自内心?未必。只是因为我们听说,只有放下和原谅了父母,接纳了过往经历,才能让自己得到解脱。这让我们以为:哦~原来我的痛苦,是因为还在记恨父母啊!
我恨错了,原谅才对。我要原谅!
明明提起小时候父亲那顿打,身体还会发抖;明明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态度,眼睛还会落泪;童年的一幕幕出现的时候,心中还会疼痛…
但头脑却在要求自己:你不能恐惧,不能落泪,不能疼痛。你要原谅!
否则,不仅你得不到幸福,还会波及自己的孩子!
这是对自己无情的恐吓与欺骗。
一个孩子受了委屈,他需要的不是安抚和逗乐,而是在成年人的陪伴下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两个伙伴有了矛盾,他们需要的不是马上握手言和,而是酣畅淋灕地打一架;
一个团队获得了荣誉,他们需要的不是站在镜头前谦虚地说:我的荣誉都是来自他人的帮助,感谢XXTV,感谢教练,感谢父母……而是掀翻了屋顶的欢呼、拥抱、流泪、为自己骄傲!
我们的大脑里,被结结实实地塞进许多"对"与"好"的严苛标准:
要爱,要和平,要谦虚,要宽容……相应的不爱、骄傲、仇恨和愤怒就是坏的。
在好与坏的天条中,唯独没有人教会我们:什么是诚实,什么是忠于自我。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的确教导我们要诚实。然而是怎么教导的?
当我拣到一个很贵的玩具,要马上想到"拾金不昧"的品德,二话不说归还失主。
心里真实流露的喜欢和不舍,那是必须要镇压下去的!否则就是道德败坏!
你敢怨恨父母?那是不孝!不孝不会有好报!看吧,心理专家都说了,自己得不到幸福,还会传递给下一代。怎么样?怕了吧!
我们对诚实的教育,恰恰是说谎的教育。自己的大脑对自己的内心说谎,真实的感受被虚伪的"道德"伤得鲜血淋灕。
真正的道德什么样?
看见玩具,真实地感觉到喜欢和不舍。承认它,才能推已及人,去共情到失主是多么痛心和着急,从而发自内心地想要归还。
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不是出于铭记规范,而是出于感同身受,出于爱。
如果难以忘怀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的不是强迫自己违背真实的感受去放下和原谅,而是认认真真地去恨一场。
不带任何内疚的包袱和评判的枷锁,纯粹地、负责任地去恨。
直到这恨像眼泪一样流完,像愤怒一样吼空,那求之不得的"放下",也就自然实现了。
及到彼时,内心将变得澄澈清明。恨过了,恨完了,又有什么需要被"原谅"呢?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