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推荐】
了解了心理学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人类可以提升自己、获得心理健康的原因。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罗杰·霍克。他是心理学博士,在美国门多西诺学院任教,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多年。他之所以写《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这本书,是因为他发现心理学类的教科书直接列出了心理学的结论,而对结论是如何得来的过程只字不提。在收录这40项心理学实验的时候,他反复筛选,力求收录的实验能够代表心理学在某一领域有突破性发展。
【音频简介】
我们就开始跟随作者罗杰·霍克的脚步去了解《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精华内容。下面,我们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把这40项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理特征”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改变自己的潜力;第二类是“跳出局限”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发现提升自己的秘诀;第三类是“正视疾病”的研究,这类研究使我们拥有重获心理健康的信心。
【你将听到】
1.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向?
2. 为什么人拥有改变自己的潜能?
3. 人们如何提升自己?
4. 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
5. 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本书金句】
1、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心理学家必须尊重全人类的尊严和利益,尊重个体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3、科学上一次次新的突破总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一轮轮新的争论与研究热情,引领人类不断走向进步。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推荐阅读】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罗杰·霍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我们将继续来讲述《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第三部分内容。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讲述了心理学实验中,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通过大脑、知觉、条件反射、记忆方面的实验,我们确定了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人的生理特征会随着智商、能力而变化,并且,人类的行为具有可塑性。
然后,第二部分呢,我们讲述了心理学实验中,关于“跳出局限”的研究。通过测试、量表、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人可以在道德发展、情绪管理与自我成长这三个方面提升自己,使自己跳出局限。
那么现在我们来讨论心理学上的第三类实验,那就是“正视疾病”的研究。我们将讲述心理学在自我防御、精神鉴别以及心理治疗这三个方向的实验,从而使我们拥有重获心理健康的信心。
2
我们先说第一方向,自我防御。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内心是自带一套自我防御机制的。这套自我防御机制会帮助我们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能够从挫折中站起来,继续热爱生活,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著作《哈佛幸福课》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一组女孩子要穿着泳装去面试模特。选择模特的评委在女孩出现的时候,必须把眼神从上往下移,做出审视状,然后再拒绝女孩。评委按照事先约定,拒绝了整组女孩。这组女孩在遭到拒绝后,起初的感觉是非常受挫。可是,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短暂的受挫中恢复过来,继续向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在暗中起作用,让他不会那么容易被挫折击溃。
追根溯源,自我防御机制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他的女儿安娜对弗洛伊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整理,保留了主要的五种防御机制。
第一种防御机制是压抑。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当一份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失望的程度越高,人就越会感到焦虑、充满挫败感。这个时候,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就可以帮助我们重回生活的正轨。我们可以通过压抑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第二种防御机制是退行。这种防御机制是指在遇到挫折后想要重回到一种温馨、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举个例子,很多女人在结婚后,如果和老公吵架了,就会赌气回娘家。因为这些女人在娘家,能产生一种被接纳、被保护的感觉。
第三种防御机制是投射。这种防御机制是指当自己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把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去。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你越讨厌某个人身上的某个特点,那就说明你自己身上恰恰有这样一个特点。比如说有的人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秀优越感,这类人往往是最爱在别人面前秀优越感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发现自己有某种缺点,想要改正,但始终改不了。然后他就会假定别人和自己一样,然后把讨厌自己的情绪转移。传说中的“你心中有鬼,所以你看别人都是有鬼的。”就是这种投射的完美解释。
第四种防御机制是反向作用。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男人明明因为厌倦妻子而出轨了,但他们会为了消解心中的愧疚感,加倍对妻子好。
第五种防御机制是升华。这个防御机制说的是人们可能通过将自己欲望升华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比如说一个人喜欢暴力,他可以从事拳击类的职业;一个人喜欢散漫自由,他可以尝试从事艺术方面的职业等等。
所以说,生活中遭遇了挫折也不要害怕,防御机制会保护我们度过难关。
3
接着,我们说第二个方向,精神鉴别。精神鉴别的关键是要区分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但是哪个少年不轻狂,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疯狂的时刻。在这些时刻,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异常,那是不是就能说明当时的人精神异常呢?
当然不是。判断一个人精神是正常还是异常是有好几个标准的,得认真听哦。
首先是行为发生的场合。一个人如果很疯狂地在唱歌,这个行为如果发生在某明星的演唱会上,就是正常行为;这个行为如果发生在大马路上,这个行为就略有异常。
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个是行为是不是一直存在。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动不动就说自己有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有区别的,最基本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你是否长达几个星期都处于抑郁状态。
第三,我们还需要辨别这个行为是否严重违反了社会的期望或者规范。比如说,一个人有点内向,不是特别喜欢和朋友聚会。这种行为是没有违背社会期望的。但如果这个人不喜欢热闹,然后好几年都没有见人,这就有点恐怖了,和社会期望不符,行为就算异常了。
第四,就是这个当事人自己痛不痛苦。这点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再怎么特立独行,如果自己不觉得痛苦,那他的行为也有可能是不能算是异常的。
第五,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干扰。比如说一个人有强迫症,如果他喜欢在出门前检查三到四次煤气炉的话,那这种行为不能算异常;但如果这个人和别人约好了,在出门前一个小时就开始检查煤气炉,最后迟到一小时了,还在不断检查煤气炉,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就有点异常了。
最后,精神是否正常还得从上述五项中综合判断。可是,按照上面的标准就真的能鉴别出一个人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吗?其实也不是。
罗森汉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招募了八个假病人,混入到某家精神病医院。在假病人住院的期间,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人发现病人是假的,反而是精神病院的真正的病人,怀疑假病人是记者伪装入院。通过这个实验,罗森汉有力地证明,医生如果仅仅靠所谓的标准,是无法在精神病人中鉴别出正常人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如果医生已经认定某个人有病,医生就会不断在他身上寻找异常点来佐证他的病情。
所以,尽管每一种精神疾病都有一些特定的衡量方法,精神鉴别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地给自己贴标签。我们不要在假定自己有病的情况下,去看自己符不符合某种精神疾病的症状。
4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第三个方向,心理治疗。
很多人心理产生问题,却没有去找医生咨询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误认为即使找了心理医生,医生也不过是当个听众,听我们唠唠嗑,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另一方面人们则认为,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医生帮助是一件很丢脸的行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普及。有一部分人开始开始正视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有病就要治,不能藏着掖着,这样很容易导致更大的问题。而且,心理医生虽然未必完美,但是他们有着专业的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后盾,怎么都会比我们自己DIY治疗要好很多。
对于这两种观点,相信都有一堆支持者。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更科学呢?
凑巧的是,心理学史上有两个人专门对心理治疗的疗效进行过调查。这两个人叫玛丽·史密斯和吉恩·格拉斯。
他们收集了到1977年为止的所有关于心理治疗效果的文献,一共读了1000多种以上的相关资料,还挑选了25000名实验对象。从而得出一个经过心理治疗的人会比没有经过心理治疗的人恢复水平高75%的结论。
所以说,心理疾病虽然是个不好治的病,医生也良莠不齐,但我们不要讳疾忌医。
那么,心理治疗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心理治疗的方法一般分为精神分析法或者行为治疗法。精神分析法就是以弗洛伊德为首的,追根溯源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会刨根问底,了解这个人的原生家庭,追溯他的成长过程,从而找出他患病的原因。这类方法一般是通过解开患者心结的方式,来使患者获得痊愈。
但是,行为疗法则是一个相对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不关心患者的过去,只关心患者的未来。也就是说,行为疗法是通过行动的方式来让患者痊愈的。
这两种治疗方法有好有坏,适合不同的人。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谈起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比心理医生还要懂。但他就是陷入原生家庭的困境中走不出来,这类人反而不适合精神疗法。他们想获得痊愈必须从改善行为开始。与这类人相反的,有的人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从来没听过他抱怨原生家庭,一提到原生家庭他还逃避。这样的人则更适合用行精神分析来治疗。通过让他们直面原生家庭的方式,逼他们面对童年的问题。
除此之外,不同的病也适合不同的治疗方法。作者罗杰·霍克就认为,治疗恐惧症,行为疗法更有效。
在这里必须提到系统脱敏的疗法。约瑟夫活尔普是第一个提出系统脱敏疗法的人。他是在猫和老鼠之间获得的灵感。他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只老鼠看一只猫的照片,老鼠刚开始的反应是非常恐惧。之后,他在给老鼠看猫的照片的同时,还会投喂老鼠。次数多了,老鼠的恐惧就越来越小。老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它们在被喂食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对猫的敏感。
治疗人类的恐惧症也是如此。有的人产生恐惧,可能是因为对危险特别敏感。比如说恐高症。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放松,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状态。第二阶段就是制定恐惧情景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自己恐惧的事情列出来,然后从轻微到高排列。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脱敏。根据恐惧情景表,我们通过反复联想的方式让自己恐惧。每次产生恐惧的时候,再想办法让自己平复下来,反复这样做,使自己丧失对危险的敏感,从而不再恐惧。
5
好了,说到这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讲完了。
首先是第一部分,我们了解的是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
“生理特征”的研究使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后天的改变会使生理特征发生变化。狗、鸟分组解剖的实验和三只老鼠的实验证明了智力提升时,大脑的褶皱、沟壑的数量以及大脑皮层的厚度会变多;人类学家特恩布尔曾在心理学杂志上发布的文章,以及婴儿关于“视崖”的实验证实人天生就有知觉,但知觉的深度受后天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参照以及经验的影响。
除此之外,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还证实了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狗分泌唾液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条件反射的存在,以及人可以制造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类为什么可以学习、运动以及改变坏习惯的原因。不仅如此,老鼠走迷宫的实验证实了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则说明了人类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其次是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了 “跳出局限”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人类提升自己的秘诀。
总的来说,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道德发展、情绪管理以及自我成长。如果我们想要道德发展,道德两难的实验提醒我们,道德提升是有分阶段的。越是文明的社会,人们就越会遵守道德。当社会不给力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道德水平,就要学会尽可能放下自己的需求,多为别人考虑;如果我们想要控制情绪,应激量表和疗养院老人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人在面对挫折时,反应是不同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控制力越强的人,越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想要自我成长,二维性别测量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会以男人怎么样,女人怎么样来限制自己,他们兼具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最后是第三部分,我们了解了“正视疾病”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能会拥有获得心理健康的信心。“正视疾病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一个是自我防御,一个是精神鉴别,一个是心理治疗。对于自我防御,其实我们人面对生活时,心理有一套自我防御机制,这套防御机制会帮助我们在受挫时恢复对生活的信心。防御机制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压抑,压抑自己的欲望;退行,退回安全的环境;投射,把对自己的讨厌投射到别人身上;反向,越是厌恶谁越是对他好;升华,把欲望升华。对于精神鉴别,我们了解到了辨别一个人精神是否正常,不能通过一些单一的细节来判断,可以从五个角度来考虑,分别是行为发生的场合,行为是不是一直发生,行为有没有违反社会期望或规范,当事人痛苦不痛苦以及行为有没有对当事人产生影响。尽管有方法来鉴别精神正常与否,精神鉴别还是很容易发生误差。罗森汉做过假病人实验,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人发现混入的病人是假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精神鉴别要谨慎,不要轻易给别人扣上精神不正常的帽子。对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效果研究证实了,当心理出现问题的时,选择心理咨询比不选择心理咨询恢复水平高75%。
此外,心理治疗的方法一般分为精神分析法或者行为治疗方法。精神分析法是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追溯成长过程来了解疾病生成的原因。行为疗法则是通过改善行为来治愈病人。
直到现在,了解心理学的人仍然不算多。很多人对心理学都会有某种误解,认为学心理学的人特别擅长工于心计。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收录的经典案例则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心理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广阔。学习心理学,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人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心理学中的生理规律,心理学对自我提升的作用以及心理学对疾病治疗的作
好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Yo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