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出版史》閱讀的未來

前言:

这一系列文章取自我在2013年出版的《一个人的出版史》一书,完整说明请参阅2012年序;您可以免费下载本书简体完整版ePubPDF,其他阅读和下载渠道则请参考介绍网页。简书版完整列表在此

2012年註:以下這篇文章,是我2009年為大陸某雜誌所寫、關於數位出版市場的一篇稿子;由於是登在雜誌上,所以相較於為自己網站寫的文章,語氣稍為正式一點、爆笑梗鋪得少、有些觀點在其他文章中可能也重複說過,請多包涵。

寫於2010年3月22日######


所謂「閱讀的未來」,與其說是我們對於未來閱讀形式的蠡測,不如說是在幾個元素之間的交織與激盪之下,讓我們在可見的未來之中,必須被迫嘗試哪些新的圖文載體。這些元素包括人的閱讀偏好與習慣、圖文載體和相關技術的演進、以及市場在前兩者之間所扮演的角色。

在這些條件的衝擊之下,我們近年來已經可以明顯察覺,傳統紙本出版雖然仍通過以書養書、或是財務槓桿的方式不斷推出產品,勉強維持著市場上的多樣性、也保住了出版商的門面;但這些出版品的發展動能顯然是不足的,許多書籍上架時間只有數週、在店頭壽命結束之前也賣得不多。由於紙本出版需要的時間、資源、成本都相當高,所以往後有些類型也許會完全消失,或是只能通過其他載體閱讀。如果單看紙本出版這回事,最簡短的形容詞就是「衰退」兩個字。

在討論新舊產品或技術更迭時,企業管理上有「取代」(replace)和「競爭並存」(displace)的說法。前者的意思是,新產品完全取代舊產品,舊產品則在短時間內從市場上消失,像是電腦、手機之類的科技產品多半如此;後者則是新產品將舊產品「擠」到另外一個市場區塊、或是新產品自成一格,彼此或許略微侵蝕,但不會互相取代,也就是俗話說的「把餅做大」。例如幾年前休旅車的流行,雖然侵蝕了一部分轎車或貨車的市場,但卻創造出新的風潮,讓整體市場的銷售數量得以增加。

現在討論新世代的出版形式和市場變化,紙本也好、網站也好、電子書也好、手機閱讀也好,在開發新的產品類別時,都必須觀察可能造成的是「replace」還是「displace」效應,以決定新產品該如何設計、如何投入市場、如何競爭、如何獲利。如果混淆了這兩者的效應,就可能使預測和討論都事倍功半。

筆者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電子書和紙本書在短期之內是「displace」的關係,也就是各自能保有一定的市場,不會互相完全取代;如果有適當的營銷設計,甚至還有共存共榮的機會。

但問題是,在我交出這樣的觀察結論之前,紙本出版已經被網站之類的媒體、以及媒體所養大的這一代人們給「replace」了。也就是說,如果紙本閱讀有一天會走到終點,殺手並不是電子書,而是十年前就已經開始萌芽的線上閱讀、交易、以及發表形式;電子書的出現,只是讓這些形式轉換成可以隨身攜帶、而且更貼近紙本書造型與功能的具體條件,讓原本沒有意識到這些改變、仍然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出版者忽然驚醒。

這樣的趨勢是無法扭轉的,出版者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三個改變可以做:一條路是調適,三件事情則是改變產品、改變經營方式、或是改變讀者。

閱讀偏好與習慣###

也許這一節題目中的「偏好」應該叫做「偏執」。筆者個人至今仍極度偏愛紙本書籍,甚至曾經為文表示「對Amazon.com的Kindle電子書沒興趣」;但這並不表示對電子書沒興趣、或是小看它的潛力。相反的,筆者從十年前就開始觀察與評論電子書的形式與技術、也創辦 過以PDF格式發行的電子雜誌,深知數位出版品的優勢與缺陷所在;然而坐擁書城、燈下眉批、座上獨享、輾轉枕側,也都是我這一代讀者跟紙本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看著電子媒體和出版來勢洶洶、紙本出版的種類和銷售都日漸下滑,多少有兔死狐悲之譏。

對於數位出版,我的提問是:「我可以接受你,但你要如何改變我?」

所謂閱讀的形式,甚至對有些人來說是「儀式」,必須用全部的感官去接收「書」上所承載的訊息;書籍的質感、形狀、厚度、甚至來自材質和歲月的氣味,也都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要割捨掉這些體驗,就必須用新的產品特性,為舊有讀者塑造與以往迥異的閱讀價值觀。

撇開容易檢索、容易儲存、物質成本低廉的優點不談,目前的數位出版等於將內容從完整的感官體驗中抽離,只強調內容的「重新呈現」與便利性;對於有如美食家的閱讀者而言,這不啻是滿漢全席和營養藥丸之間的天壤之別。在數位出版從現在跨進未來、從生澀演進到純熟的過程中,滿足目前還是閱讀主力的愛書人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當然,對於任何發展中的媒體技術而言,使用者是有世代差異的。我們的父執輩可能終其一生沒有使用過、也不知道什麼是電腦;目前三十歲以上的世代,在資訊潮流的擠壓下,不得不學會如何運用網路和資訊科技提昇工作產能。而三十歲以下的世代,可能有許多人每天只在網路上活動、認為紙本書的死亡只是明天或是後天的遲早問題。

確實如此,所以出版者幾乎不可能在短短十數年之內,就把每個人都訓練成閱讀品味一樣、價值觀一樣、技術熟練度也一樣的讀者;即使三十年之後隨著人壽凋零,讀者的性質已經完全不同於今日,紙本書已經回歸古時,成為圖書館和少數人樓閣中的典藏品,閱讀的形式也不見得是我們今天所想像的樣子。技術可以預測,但人永遠是難以捉摸的。

也許我此生不會再買另外一套百科全書,因為網路上的資訊、再加上自己培養的整理和過濾能力,已經足敷查詢所需,但我很難忍受讀書破萬卷,但卻家中徒四壁的空虛。

載體和技術的演進###

每次提到紙本和數位出版之間的差異,我想到的就是舞台劇和電影之間的不同。雖然觀眾都是坐在台下欣賞,但舞台劇是伸手可及、卻又無法變換視角的實體;而電影則抽離了劇場的演出本質,以剪接、分鏡、時間變換、反覆播放等現場演出無法企及的特性,成為另外一門獨具地位的藝術。

從文章一開始到現在,我們提到的「載體」可以說是承載訊息、讓人們通過眼睛閱讀並接收的媒介;如果更廣義的說,則是承載圖文、影像、動畫、聲音等訊息,讓人們通過多數感官體驗訊息內容的媒介。

毫無疑問的,幾乎每一項今天的電子載體都在模仿傳統物質,但模仿得最像的並不一定成功。完全忠實呈現舞台劇效果的電影不見得好看,反而會失去電影技術所能表現的特色;早期有太多網站試圖模仿書架、書桌、書本、書籤,或是其他真實事物的效果,但模仿得越像就越老氣、越凸顯出虛擬世界難以企及的極限。

由於技術的限制,所有新載體都必須先以「抽離必要元素的方式」來呈現,然後再繼續發展。與早期的燈號和打孔卡片相較,電腦螢幕上能顯示粗糙的黑底綠字,就已經是了不得的成就;有一天電子油墨和電子紙能和傳統紙張一樣纖薄清晰、而且價格低廉,也會是了不得的成就。

然而仔細想想,這也只不過是在另外一種載體上,呈現了紙張和印刷術在千百年前就已經達到的境界;新的載體只是在傳統技術的停頓等待之下,勉強趕上通往下個世代的起跑線。

就像電影之於舞台劇一樣,能在銀幕上勉力播完整場演出,不燒壞放映機燈泡、不扯斷膠片、不再靠說書人在旁講解劇情,只不過是第八藝術嶄露頭角的開端;之後除了形式類似、性質相近之外,就必須完全走上自己的路、發展出自己的表現特性,而不是耗費更多精神研究如何更神似舞台劇、也不是將舞台劇擠下懸崖。如果能彼此保持獨立、但互相擷取所長,成為藝術繼續進步的養分。

基於這樣的想法,大致上就可以解釋前面提到過的,為什麼紙本出版最大的勁敵並不是目前的電子書,而是網頁媒體。除了十五年來已經教育了一整個世代的讀者之外,網頁也早已走出對紙本邯鄲學步的階段,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操作介面、設計規範、審美觀點、動態展現、商業模式、甚至讀者社群互動的架構等等,這些是所有特性都束縛在「色、香、味」實體經驗上的紙本書所無法企及的。

換言之,如果網頁媒體仍然執著於模仿實體,而非善用硬件、網路、線上交易等進步而另謀出路,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從實質上來看,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電子書軟硬件技術和格式,無非都還只是網頁相關技術之下的一小段分支,而且才剛剛要分家另立字號而已。

因此我們希望的是,往後紙本出版、數位出版、以及網頁媒體的經營者能夠瞭解,一開始時提到的「replace」和「displace」如何不同、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與差異。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往後仍然都能繼續存在;網頁媒體在未來數十年中仍將站穩腳步,數位出版也以其中一個支流的角色,為讀者帶來閱讀和溝通的便利。至於紙本出版,也許就像舞台劇一樣;電影讓濫竽充數、或是體質衰弱的劇團難以存活,但一場精彩舞台演出所帶來的體驗和感動,卻是電影永遠無法取代的。

市場所扮演的角色###

出版和許多其他產業一樣,市場機能同時扮演著兩個互相矛盾的角色:一個是推進者、資助者、流通者,並且時時反映著內容製作者、載體生產者、以及閱讀消費者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於市場主力多半由具備相當規模的企業組成,因此往往與現有的成熟商品有所糾葛,甚至因為龐雜組織的遲鈍、成員的既得利益與視野寬窄、以及資金運用的優先順序,因而成為新技術、新觀念最大的絆腳石。

如果再將閱讀的目標擴大一些,從書籍再延伸到雜誌、甚至電視、網路、手持電子裝置等等,那麼市場端的面向就會更多,像是廣告商、電信商、內容轉換工作的承包商等等,其中的金錢拆分、以及競合關係也就更為複雜。

舉例來說,如果要讓讀者掏錢買出版品,無論是實體或電子,都必須有展示、儲存、遞送或下載、付費與拆帳的機制;如果是由廣告商贊助,則會牽涉到廣告價格、露出版面與頻率、廣告內容與商品銷售之間的聯繫。假如是經由電信商下載至手機之類的載體、或是連同電信費用收款,可能還要加上電信商的服務費用。

這些除了牽涉各方的利潤之外,更可能影響出版品的設計、時效、出版頻率、成本等等;如果再複雜一些,還會和版權扯上關係。例如目前大多數出版商在請作者寫書、或是購買外文書翻譯權的時候,多半沒有考慮到電子版本;所以要不是恪於版權無法進一步讓出版品多樣化、就是遲遲無法進展,空有讀者需求和出版技術,只能手握版權坐困愁城。

另一方面,隨著作為文化媒體之一的網站興起,傳統出版者原本就受到相當程度的擠壓;在數位出版品因為上述種種緣故,發展十餘年來一直難以突破的期間,網站早已滲透每一個上網閱讀的角落,成為數位出版的前鋒。某些類型的出版品,在這十年之間可能早已被網站逼到擂台角落,只能靠年齡層較高的、不上網的、或是會上網但不擅於搜尋的讀者支持,繼續在出版世界的邊緣苟延殘喘。

這些「瀕臨絕種」的出版品類型包括大堆頭百科全書、專業參考書、食譜和技術手冊之類的教學工具書,甚至大多數時候只用於查詢出典、而非有系統閱讀的歷史書等等。包括筆者自己在內的許多讀者,雖然有頻繁購閱大量書籍的習慣與嗜好,但或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買過這些類型的出版品,而多半運用熟練的查詢技巧,在短短幾分鐘之內上網找到需要的答案。

換言之,以目前存在網路上的內容與知識,加上日漸進步的搜尋技術、以及熟悉搜尋方式的新一代讀者,幾乎已經取代相當大部分的工具書市場;那麼,因為版權和其他因素,目前還不在網路上的內容呢?現在還沒有誕生,未來才會出現的新知識又是如何呢?

台灣知名博客、也身兼出版公司總經理的陳穎青先生,在日前<a href='http://b-oo-k.net/blog/blog.php/2009/468'>一篇博客文章</a>中提到:

網路上滿滿是空蕩蕩的Web 2.0網站,每個網路創業家一心想著就是等著網友貢獻內容。而我們這些能夠推動完整內容誕生的傳統紙書業者,卻因為他們的科技能力不足,正在被缺乏遠見的數位內容政策所邊緣化。

就一針見血指出了新世代網路媒體的問題。用戶貢獻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s,UGC)曾經是所謂Web 2.0時代令網路創業者自豪的特性;創業者只要提供好的題材、好的內容貢獻機制、好的社群分享規則,並利用收集到的內容,產生出新的互動方式和彙整資訊,就可以創造成功的商業模式;從2000年以來,這一直是讓Web 2.0支持者深信不渝的顯規則、硬道理。

然而矛盾的是,許多寫作者寧可將時間和智慧貢獻給沒有報酬的UGC網站,留下大量缺乏系統整理、內容查證、以及專業編輯校改的作品,也不願意交付給願意付出報酬、重視妥善編輯和表達形式的傳統出版業,成為挽救紙本書籍的資源:有大量博客文章在網路上累積,但卻沒有太多人能成為「網路作家」。

當然,這牽涉到文章質量、內容是否迎合銷售趨勢、形式是否適於紙本出版等等,不能完全怪罪作者;然而反過來看,正是這些近乎「形式主義」的要求,成為傳統出版業者的罩門、使得百十年來在出版者手上堆積如山的書籍內容,無法變成容易流通的形式。

對於傳統出版者來說,除了「科技能力不足」這個顯而易見的理由之外,缺乏願意信任的出版平台、以及版權與銷售觀念的停滯,都是難以突破的原因。至今仍有許多傳統出版者相信,將產品轉為數位出版會讓市場崩潰、或是殺死自家仍有獲利的紙本產品。

這樣的疑慮不能說不對,究竟仍然沒有絕對的證據,可以證明數位出版是可以完全回收、一定獲利、救亡圖存的生意;但如果作為主要版權所有者的出版商願意嘗試,新的出版形式就很難與幾世紀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抗衡。

或者再進一步說,為什麼文章質量好、符合銷售趨勢、形式適合紙本才能出書呢?

在紙本出版的繁榮年代,這些問題的理所當然,都是不需要大腦就可以答覆的;然而面對網路媒體、以及下個世代數位出版的競爭,這些問題都已經到了需要再度思考、賦予全新答案的時候。如果這些想法無法突破、或是無法立志轉型,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攻城掠地、自己的產業哲人其萎了。

結語###

在這篇小文章裡,筆者沒有試圖預測出版的未來、也沒有在技術發展方面著墨太多,而是希望通過幾個不同的視角、還有對於過去的回顧,描繪出往後幾年之間新舊出版形式的競爭與改變、以及對於這一兩代典型讀者的影響。

許多紙本書支持者所強調的技術優點,包括內容與載體合一、版權控管的困難較少、交易的平台更為多樣等等,都不在本文以「閱讀」為主的討論範圍之中,而我也相信這些都會在未來幾年的數位出版品上獲得解決,所以就不特別提及了。

事實上,這些看似微小的題目,每一個都可以用一整本書(或者應該說漫長的線上討論)來涵蓋,不是幾段文字就可以下定論的事情。無論閱讀版塊如何消長,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閱讀人口持續增加、資訊交流的渠道變得迅速而流暢、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間彼此截長補短,讓當前世代的讀者獲得更多有用的訊息。

無論技術和形式如何變遷,最好的結果仍是建構出讀者、平台、以及市場三方面都能各展所長、各取所需、各蒙其利的永續生態。在回歸本質之後,閱讀究竟仍是一種通過文字與其他感官,汲取信息為我所用的途徑,出版仍是一種滿足自我、傳遞知識的事業;無論對於經營者、發表者、讀者而言,這些都是一種無可取代的樂趣、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驅策。即使在未來的衝擊之下,相信這一點依然不會改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