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讨论语文的取向问题,构成元素听说读写也有取向问题。这些取向不完全是个人主义,个人任意解读,不然就不是课程语文课了,而变成了个人语文课了。这个取向里面,应该“有道理”,并且必须证明其“有道理”。
对照《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目前语文教学实际中,自己的阅读取向,自己是倾向于4的,尤其是1,2,好像就是自己小时候的上课模式,自己小时候不喜欢,现在也不喜欢。但是因为方向的不明确,如果不是看了王老师的书,说不定再过些年,自己也变成1.2了。
语文的取向,还是听说读写的取向,王老师认为,应该要从教育政策和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观照,自己认同,但是还没办法找准这两个角度,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对这两个角度并不了解。
一定要多看专业书,这就是自己看书后的最大感慨,不然平凡的环境,日常的工作,真的很消磨人。最怕的真的是,今年后的堕落和落后,还不自知。才是可悲。
王老师这里有句话,非常警醒自己。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还是对人生的态度,都是值得铭记的。
那就是,你想看什么才能看见什么,“看见”需要先有“思想”。
记住,无论是语文还是生活,都应该是有界,并且需要反思陪伴的。
王老师还提出了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这一点值得自己去思考,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参考这些去备课和反思)
2,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这也就是新教师培训时,何老师总喜欢提到的,一课一得。
最后是王老师对郭的评价,郭老师的课,确实蛮新颖,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但是学生习得上,不一定奏效。
但郭老师能这样解读,背后的知识深厚可见一斑。没有想法的人,是上不出来的。
通过看别人,服务自己,找到标准,修正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服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