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下面这段话也广为人知:
1986年的《金融分析师杂志》刊载了美国布林森、霍德和比鲍尔的名为“投资组合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的著作。三位在这篇学术论文中写道:“你应该忘掉市场时机选择;你应该忘掉个股选择;在投资组合的收益中,几乎94%可由资产配置来解释;你应该做好资产配置。”
当你的投资对象是知识的时候,也会存在规划与配置的问题。知识投资最明显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学了半天完全用不上,另一种是马上要用了,发现当初没学。这就要到了今天讨论的重点——知识资产的盘活与配置。
其中,学了半天完全用不上和盘活有关。马上要用了,发现当初没学和配置有关。盘活的内容和连载四中写的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有关,这里就盘活再多说几句。
知识资产属于无形资产,既然无形,它的价值就会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对有些人有用,对有些人没用。你的常识经常就是别人眼里的知识,你的知识有时候又是别人的常识。这些常识很多时候来自我们的家庭传承。布迪厄谈的文化资本,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打洞也有一套专门的知识,如果从零学起,也要学一段呢,但是如果从小就在打洞的环境下生活,每天睁眼闭眼都能看见打洞,那么这部分就成为了你的常识,是你的财富,但常常不自知。
要想盘活,发挥这部分隐藏财富的价值,你可以用比较法,多和陌生人交流。因为你的熟人圈子里,可能知识储备会比较一致,大家谈得来,才容易成为朋友,而谈得来,很多时候会建立在相似的知识储备上。所以你到陌生人圈子里一交流,你的比较优势,就容易发现了。
知识资产配置的特点:
一、普遍性
总会有人问我哪些知识值得配置?这可不是个普通的问题,这是个很厉害的问题。在历史上还引起过教育史上的大辩论。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 Spencer)在1859年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校是把人类的知识财富传递给下一代的地方,那么多知识,学校该选择哪些作为课程。这个问题因此触动了当时各种立场的人士,课程研究也自此正式拉开帷幕。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的课程改革,就会有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大讨论,这也是每个时代对知识价值判断的一种回应。
我觉得下面这些知识对个人生活都有裨益,都值得配,不完整,供大家参考。
- 对人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他人的知识。人是社会性动物,凡事都离不开人。
- 健康的知识。以及和健康有关的饮食、运动、基本的医疗知识。
- 金钱财富的知识。了解物质财富的积累规律。生活更有保障。
- 自然的知识。更能欣赏自然,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 科技的知识。科技总是带来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 艺术的知识。(音乐、表演、设计、绘画)文体常常和娱乐活动有关。配置一部分这样的知识,玩得更尽兴。体验更丰富。
- 政治、历史、文化的知识。宏观的知识可能无法直接指导个人生活,但是会给人的思考带来深度。
再完善的学校教育也无法再覆盖如此众多的知识需求,了解一些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知识,走向高效的自学之路,是每个成功者的标配,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了。
二、预见性
所有的知识从你知道,到为你所用,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需要提前有个规划。比如你想在30岁的时候全世界旅行,那和旅行有关的相关知识你配置得越早,比如你上中学的时候地理就学得非常好,大学时跑了几个地方,有了一些程序性的知识,那你旅行起来也就轻松了。但是如果你空想财富自由,却和金钱有关的你从理论到实践,一点知识都没有,那肯定就是个妄想了。
三、规划性
因为很多东西可以预见,因此可以规划。你要站在一个比较大的格局,想想自己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希望遇到哪些事情,提前规划。蔡康永有句话传的很广,他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比如说,你希望自己以后能当个领导,大领导、小领导不说,反正希望当个领头的。那不管你现在有多小兵,当中演讲的能力就可以练起来了。只要你当了领导,当众讲话是少不了的,但又是一时半会学不会的。
四、差异性
对于知识投资来说,钱可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和精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人生目标不一样,所以我们的知识资产配置都很不一样,也不应该完全一样。金融领域谈的资产配置也是指因应投资者个体的情况和投资目标,把投资分配在不同种类的资产上。个体情况不同,目标不同,配置也应不同。
此外,从比较优势来说,也应该配置点别人没有的知识。学别人所不学的。当人人都学应用型的知识时,你学一些原理,就可以从底层看透现象。人人都学原理的时候,你学一些应用,就可以掌握更多市场信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体现在知识配置的差异性上。
知识资产配置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配置太冒进,同步配置太多。常见于突然觉得应该好好学习的、转行的、好奇心强的等等,突然看到好多知识产品,一下子激动了,看到推荐的书就想买,看到推荐的课就想上,原料买到手里一看,根本就排不过来。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建议你先选择,后购买。先规划你要配置的知识大类、将大类按照结构拆成小主题,每个小主题只配置优良的。当我们在战略上,设计好了自己打算投入去学习的知识大类,比如你确定好了想学和金钱有关的知识,那么在战术上,我们就要用一下比较法。金钱的知识有那么多,不谈实践,光说书就有那么多本,怎么选?
我们肯定是想在这个大类里,投一些回报率高的产品。你可以到书店、图书馆,经济金融的大类去,把几本讨论相同问题的书一摊开,你只比较一下目录,哪个合适你的水平,哪个语言你能看下去,哪个分析问题逻辑更清晰就可以比较出来了。如果切入一个新领域,我会先看,一本大师写的入门级的畅销书。这三个限定条件各有作用。大师保证了你看的东西分量很足,入门适应了初学者,畅销保证了语言风格上的通俗易懂。
问题二:配置太保守,这是太冒进的另一个极端。一次只学一个。学了很长时间,觉得疲劳没有乐趣,一时半会儿又没有成果。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再学一个不同类别的知识,有时候一边想不通,学另一样反而能想通。比如我当初就是学素描的时候,听老师讲了线条的虚实,才想明白文章里观点和案例的关系的。
问题三:配置时无意识,目标和配置行为脱节。
有人觉得自己的知识资产少,所以就拼命地摄入,摄入是因为焦虑。但摄入这个行为本身并不缓解焦虑。焦虑是胜任感才能缓解的。如果配置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要配置,这个知识想怎么用,知识就无法从原料,经过加工,创造,转化成应用。没有应用,就没办法缓解焦虑。
问题四:配置时结构有偏,形成结构性文盲。
培根有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侧重点,一个人学得特别好的知识,会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影响。如果你简单查查一个人的简历,从他的知识史的角度去观察,对他处理事情时的观点、视角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预测。如果一个人知识的配置比较全面,他就容易全面的看问题,如果一个人知识的配置,总量很多,但都是一类的,就容易在专业领域判断非常准确,但出了专业就毫无兴趣,或者无话可说。
前期的知识配置会决定你对后来的知识摄取的敏感度。如果你懂一些健康的知识,看到和健康有关系的知识就会比较敏感。如果之前这类知识一点没有,后来遇到了也可能会视而不见。此外,如果知识太单一,社交也会不利,因为和其他人的知识交集少。
在知识投资中,你可以尝试着做三份整理。一份你的知识投资史的梳理,一份你的知识投资方法和风格,一份知识资产分配计划,详细说明你在不同知识投资中如何分配你的注意力。用这三份材料去指引自己之后知识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