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而与其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就是饮食器皿。
从旧石器时代懂得取火烤制而食,饮食器皿处于萌芽状态;到新石器时代意识到黏土掺水具有可塑性,发明陶质饮食器,开辟人类饮食新纪元;
随着夏商周时代统治者从追求美味佳肴,到开始注重“美食配美器”更加促进了饮食器皿的蓬勃发展;唐宋时期的经济日益强大、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注重美食与美妙食器的搭配,饮食器皿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明清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饮食的多元化促使其发展更趋于成熟。
2
中餐食物与饮食器皿之间的奥秘:人们对于“美食配美器”的感受,并不单纯是食器美,是由食器美衬托食物带来的食物之美。
这种美是含蓄内敛的,是质朴醇厚的。正是食器有着丝毫不张扬,低调内涵的美,才能把更多的闪光点留给食物,充分衬托出食物之美。
这些艺术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也开始探索与制作柴烧、漆器等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食器代表。
3
西方的食器虽然精美高级,但搭配中餐时往往未尽人意;
景德镇瓷器绘画美妙,艺术价值虽高,可搭配食物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
柴烧,一种古老的还原烧制方法。
这种最原始自然的烧制方式形成了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每一件作品都是谱写在大地交响曲中的音符,器皿浴火重生后蕴含着无限“生机”,能让人感受到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
4
烧也是侘寂美学表现的一种形式。
柴窑的烧成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柴烧陶艺家们追求的是一种难以名状之美。
柴窑烧成作品的釉面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了的陶瓷釉面效果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讲究变化和偶发,而非均匀和对称。
赏柴窑烧成作品的美就像结交朋友,了解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式的。
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普通爱好者,
都无一不被它的美丽折服:这种美是瞬间发现的惊喜,
就像你突然瞥见飞翔中的鸟儿的美丽羽毛和河边卵石的丰富色调。
5
窑烧成作品的釉面效果具有偶发性和难以形容的特点。
釉面效果丰富多变,每一个角度都 是一副全新的画面。
影响釉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黏土类型、燃料、烧成方式、温度、气氛、烟囱的设置,季节、气候以及烧窑者的态度等。
所以,当我们欣赏一件柴窑烧成的作品那一刻起,通过釉而的颜色推断烧成气氛和燃料类型;
通过釉面上残留灰烬形成的肌理推断火焰的走向和作品在烧成时所处的窑位。
其釉面效果由火焰的走向、灰烬与黏土中的化学成分、氧气和燃料之间的作用力共同形成。
釉面效果所展现出来的是特殊扩烧成情况和神秘的自然力量。
这是一种由熔融的灰烬、黏土和熊熊的火焰所形成的美。
人的力量也是影响柴窑烧成作品美感的一项重要因素。
如果说黏土和矿物质是大自然的贡献,那么造型和构思则是艺术家的杰作。
成型后的作品最终将按照陶艺家的构想入窑烧成。
陶艺家不仅试图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而且试图让作品再现自然之美。
就像许多食材,经过人们的精心筛选制作,与各种调味品相融合,
经过火与锅的碰撞最终才能呈现出色香味俱全的上等美食。
食色性也,中国柴烧和中国美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果腹的快感,更是一种心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