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的汉台区和城固县,有三处修建于汉代的水利工程,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统称为“汉中三堰”。2019年2月6日,春节假期之际,经过城固县时,我第一次来到五门堰,成为本人到达的第728处“国保”单位——
在五门堰口西南20米处,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庙,被称为“龙门寺”。作为五门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经是城固县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和五门堰水管站住址。如今,经过修缮,龙门寺成为展示五门堰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太白楼
龙门寺坐西朝东,三进两院的结构,以太白楼、禹稷殿和大佛殿为主,旁边有厢房和耳房等附属建筑。其中,太白楼就是大门,修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经供奉平水明王、太白三神和清末城固县令张世英的塑像,可惜毁于1955年。
2、禹稷殿
走进龙门寺,迎面是禹稷殿,为三间清式瓦房,乃城固县令乔起凤创建,修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殿内原有大禹和后稷的塑像,纪念“大禹治水”和“后稷教稼”的历史功绩,可惜均已被毁。
3、大佛殿
最后,有一个幽静的小院,这里就是龙门寺的正殿——大佛殿。它的始建年代不详,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民国六年(1917)再一次进行翻修。殿内原有20余尊造像,1953年被毁。1988年大修时,当地群众集资,为五门堰治水有功的四位城固县令塑像。
4、小碑林
在龙门寺内,中轴线右侧,有一个独立的院落,这里的回廊里陈列着大量的石碑,号称“小碑林”。这些石碑总计32块,大多与“五门堰”水利工程有关,所以也被称为“水利碑林”——
这些石碑包括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保护碑、章程碑、歌功碑、堰产碑、书画碑等。在2015年第4期《农业考古》上,白燕培发表的《汉中五门堰水利碑刻研究》中,详细介绍了这些石碑的基本情况,按照时间可以分为: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水利碑。
在“小碑林”最显眼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功与壻长”四个大字,很有气势,我便拍下。回来以后,阅读资料,才知道这四个字为董其昌所书!此碑立于民国六年(1917),全名为《建邑侯张公育生祠碑》,歌功颂德,一碑两文。
走出龙门寺的大门,在门前的停车场上,有一株高大的皂角树,树干很粗,数人合抱。据说,此树距今约1300年,见证了龙门寺和五门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