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祝好!现在是五月六日的早上,我吃完自己泡的一杯麦片,坐在书桌前给你写信。早晨的空气已经不再如春天般清爽了,就好似夏天一来,带着气势汹汹的温度,连着早上的空气都蒸了个遍熟。
前几日读完《迷人的光影: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然后便按照目录简单地做了第一遍的思维导图,然而第二遍自我整理的思维导图却停留在Xmind的页面上,迟迟没有动手做。
说起读书,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便意识到,阅读时做读书笔记十分重要。第一可以让读者保持清醒,第二,可以帮助读者思考,帮助读者用自己的话语表达,第三,可以帮助读者记住作者的思想。以前的经验大多都是一边阅读一边做读书笔记,例如我在读《上帝也会掷骰子吗》和《宇宙的琴弦》这两本知识性物理科普读物时,所做的读书笔记,便是一章一节地做,读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做到最后便是完整的一本书,然后再也没有重温过。
如今思考回去,觉得这样的做法虽然算是做读书笔记,却打乱了读书的流畅性。做这种读书笔记,读书便变得断断续续,刚刚阅读完作者刚写了什么,我便急急忙忙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这样一本书下来,我都是一小节一小节地记笔记,记录到最后也早就忘了开头的内容了。
像我这种普通的记笔记方法,是上下顺序型,最上面的是第一章的内容,最下面的是最后一章内容。如果直接打开笔记,由于电脑显示屏大小的问题,我并不能直观地看到一本书的脉络与顺序。现在读书笔记我都直接记录在Evernote上,如果我想要温习哪一个知识点的话,我就要把一整篇打开,毫无头绪地上下滚动,直到找到那个知识点为止。有时候甚至会在查找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究竟在找些什么。在翻阅整本书的笔记时,虽然并没有着重地思考那些不需要的内容,但过多的信息重新获得,大脑会不自觉地进行转动,这样下来反而容易忘记了自己寻找的目标。
所以做读书笔记十分重要,但如何做读书笔记更为重要。正如某次上课老师曾讲,努力很重要,但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更重要。
通过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己做读书笔记的经验和他人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我也正在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
首先,读一本知识性的书,只有读两遍以上才算是读完了一本书。第一遍进行略读,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如果书籍有些难的话,也要求一口气读完,在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能停下来思考或查询,这样容易打断阅读速度,下次重新阅读时更加容易放弃。
其次,我把读书笔记分为两种,一种是碎片式读书笔记,一种是总结式读书笔记。在进行第一遍阅读时,这是要做的便是碎片式读书笔记。阅读的过程中,用笔在书页上做笔记,例如下划线、打星号、圈出关键词与关键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等。这样做有两点好处:第一,这样可以不用打断自己的阅读速度,不需要阅读完一段便投身于电脑或者手机去做读书笔记。第二,这样在进行第二遍阅读时,可以方便自己找到重点以及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思考。
第二种总结式读书笔记,是第二遍时利用思维导图制作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也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按照书中的目录制作思维导图,将全书所有的要点记录下来。
第二个,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第一遍做出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与调整,将某些并不在同一章的要点合并,将某个作者并未说清楚的大点细分。
第三个,开始删减对于自己无用的部分,保留对自己有用部分。这个说起来比较含糊,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无用呢?这个只能依靠个人的判断进行保留与删减。
第四个,把第三遍做的思维导图按照个人理解重新制作思维导图,相当于改编一本书,打乱作者本人的目录章节,自己制作最适合自己的大纲顺序。
第五个,将总结的思维导图放到自己的知识树中,在进行其他相关书籍的阅读时,对于这棵知识书随时进行补充与扩展。构成知识树,并不是书中表面的内容,而是阅读之后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第三,阅读一本书之后,需要回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四个问题。在制作完第二个思维导图之后,我认为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回答,在之后的思维导图制作中,可以对问题的回答进行修改。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论点)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认为可能比较适合我的读书笔记方法,以后在阅读更多的书籍,或学习其他人更好的做笔记方法,如同知识树一般,也要进行修改。
祝一切都好!
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