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身中产之家,早年勤奋好学,中进士点翰林,光耀门楣。此后仕途顺利,十年的功夫就到了大学士的地位。一方面是他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贵人穆章阿的扶持。那个时候的曾国藩应该还是一心在官场文章上。倘若没有太平天国运动,他应该会以一位清朝高官的身份隐身在历史中的某行某列中。可是历史一系列的巧合把他推到了前台。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开始,一路打到南京。在中国的富庶之地建立起与北京对抗的国家。太平天国兴起时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满蒙的贵族部队与汉人的绿营腐败堕落,战力低下,对于农民组成的武装力量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清王朝鉴于这种局面,允许地方政府募集乡勇,组成地方性武装,成为团练。
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母丧守孝在湖南老家荷叶塘。两湖总督邀请曾国藩墨絰出师,建立湘勇。建军之初并不顺利。因为此时的曾国藩个性刚强,在官场中树敌无数。若不是几位老友苦力支撑,湘军早就散伙了。之后经历几次失败,差点殒命江中。随后再度出山,明显有别以往。第一是笼络地方权贵,以事为重,不再赌气了。第二是提拔年轻将领,自己退出军务。这样一方面为湘军赢得了朝廷和地方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大加强了湘军自己的战斗力。经过几次大战,成长出一批精锐力量。这边是湘军团结一心,而另一边洪杨反目成仇,内讧不止。最终太平天国被曾国藩的湘军击败!飞鸟尽,良弓藏;矫兔死,走狗烹。在权势的顶点,曾国藩开始削减湘军,获得了皇室的信任。在人生的最后又处理了天津教案,马督命案,早期洋务等事件。
曾国藩一生大业是建立湘军,消灭太平天国,是一代名臣。他一生追求圣贤之道,可是杀戮太重。有大功,也有大错。但其为人有许多可取之处,我最推崇他两点。第一是识人用人。文中多次提到他以面相看人气魄,识人入骨三分。赏识人才固然重要,但培养人才更加困难。首先人才并不难找,一县之中就有安国治世的大才。朱元璋的开国将领之中很多是凤阳人。虽然开天辟地的人物,团结众人成就大业的人物的确难找。但是聪慧机敏、敦笃励志或是眼界开阔这种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天下无一完人,自然也无一废人!无非各种品性或强或弱。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完成邦交大任。只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是人才。纵使当时未必称职,但假以时日也非吴下阿蒙。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用人。曾国藩根据每个人的特质让他们从事相关的工作。例如文笔好可任幕僚起草文书,见识深可任参谋,膂力过人可任军官。只要有一种特质优于常人,便自然是可造之才。其次要有奖惩体制引导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追求成果。每打一仗就有军衔官职,每下一城就有钱粮无数。所以士卒皆踊跃,将官不惜命。最后还要用文化凝聚人心。曾国藩募军之初写了剿洪檄文,打出的旗号是尊皇敬儒。这就为所有人树立一面旗帜。虽然不如财富权利那样诱人。但是钱财聚得快,散的也快。能在艰难之中凝聚众人的往往也是这种虚无的梦想。人就这种奇怪的生物,我们不仅会做梦,还相信这个梦,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将这个梦变成现实。这种能力无异于一种神迹!
识人用人看似简单,但个中辛苦恐怕非常人所能想象,否则后人何以如此推崇!第一难处就是修心!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年轻人尤其厉害。这种心性能助长人的勇力,克服惰性并不断前进。但是对于身居上位的人而言,这种心性却能一叶障目,即使骐骥在侧也视为驽马。一方面是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另一方面也容不得他人的长处!修心就是视他人之才华为自己之才华,他人之成功为自己之成功!善于发现,喜于发现,容得下,用得上!居上位者,奉承不绝,难免看轻旁人,自视甚高。心气高了,自然不能听取意见,察纳雅言!改进就更不用提了。修心的方法唯有学习。善处下者才会学习,常常学习才明白自己的不足,也自然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曾国藩的每日要写日记,品评一日得失。每日要读书写字,学习不辍。每日要与人清谈,交流思想。因其虚心若谷,方可海纳百川!
允许他人成功不是宣讲大义来劝人宽让,而是要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普通人看到曾经的下属在职位上高于自己,心里总会不自在。这是没有从全局的观念来看。大争之世总会有人成功,是自己的战友成功,还是对手成功,哪一种更有利!如果压制下属的成长,只会弱化自己的团队,到头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曾国藩乐于看到曾经的学生李鸿章强于自己,因为这样就保证了大业后继有人,不会因自己失势而毁于一旦。这才是明白他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功成不必在我!不要只在你我之中争长短,而是在天下之中争利益。
我推崇曾国藩的第二点是是他修身处事的功夫。儒家讲究修身第一是慎独,就是严于律己,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约束自我,时刻奋进。曾国藩在人前人后都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是每日的行止有规划,要做什么都很清楚。其次生活简朴,饮食克制。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不收礼杜绝贪腐。处事上一开始虽有锋芒,但多从大义出发。最后认识到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后,严于律己之时也能与人共事。但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他的坚韧!他有一句话,“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在艰难困苦中,纵使有性命之危,也没有放弃。这种坚韧令晚辈佩服!
优点之外也有一个缺点!曾国藩过于看重名望,导致他处理事情常常不能从根本利害出发,多会顾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难免多方掣肘。天津教案就是这样。对此,我更推崇丁日昌的行事风格——“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然一唱百和,亦足以荧视听而挠大计,卒之事势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而局外不与其祸,反得力持清议之名!”可见做事当抱定宗旨,坚定信念!
最后再谈谈小说本身。这本书好在两点,第一素材充实,第二见地深远。小说中诗词、文书、轶事、名胜极多。唐浩明为了写这本书,收集的素材之多与准备之广绝非一般人所能及。仅仅是曾国藩的日志与文集就卷帙浩繁。再加上清史稿、太平天国相关资料,与曾国藩相关的同时代仁杰的资料更是汗牛充栋。除此书中涉及县市的实际地貌、风土人情都要实地踏勘,否则不能描写得细节生动。这些写作素材去粗取精的工作要比单纯的写作累人!也多亏了这些素材,充实了这本皇皇巨著。但在阅读中也有一点遗憾,作者运用这些素材的手段,似乎还不甚高明。因为常常有些生硬,例如一些名人轶事往往是为了写而写,没看出来与主线有什么关联。读着读着就出戏了,好像在读一本故事集。
这本书的第二好就是见底深远。以曾国藩削减湘军时的心理描写为例。彼时彼刻的各方势力,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机都要靠作者一点点琢磨出来。而且全然不能想象,要设身处地的思考!这个人的地位,他的利益关系会如何驱使他!这种细密的分析,如果没有数十年人世浮沉是做不到的。但作者无疑是做到了。曾国藩、幕僚、湘军将领、哥老会、士兵、慈溪、恭王、绿营、满蒙亲贵、李鸿展、左宗棠等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行动心理都一一描绘出来。对这一点,万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