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写多了,又来不及整理。本来只有上下。现在只好上中下了。凑合看吧。
平原君
令平原君名留青史的,还是邯郸围城这档子事。魏无忌不惜铤而走险窃取兵符,驱使门人击杀大将也要去救的,正是当时赵胜率军死守的邯郸。
秦赵长平战后,秦国一路打到赵国都城邯郸,围城三年,百姓几乎易子而食。平原君一方面散尽家财,率军数千顽强抵抗,一方面分别向当时尚有实力对抗秦国的楚、魏求援。
赵胜是魏无忌的姐夫,一方面,唇亡齿寒,魏国救赵其实是非救不可,再加上这层裙带关系,无忌岂有不肝脑涂地之理。信陵君这边前面已经讲过,不再多说。楚国那边就很有意思。
楚国在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之后,一直都是糊里糊涂,并且后宫对朝政的干预也是乱七八糟。当时的楚国,国力尚存,又在不久前被白起打得找不着北,若不是春申君,考烈王恐怕是要老死在秦国。好不容易靠春申君说服秦王罢兵,签了合约,想着能安安稳稳躲在一边过日子,这会儿实在是不想参合山东的事儿。
最终促成联楚国抗秦的,是平原君门下一个门客。
毛遂自荐
平原君要从门下三千食客中选二十人同去楚国订立盟约。起初挺自负:“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大概赵胜是处女,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凑不足二十就没有办法出行。正愁得没有办法,一名门客自告奋勇要求加入,这个人就是毛遂。
赵胜认为,人但凡有点本事的,就像针尖放在布袋中一样,总会漏出头来扎手。毛遂在他家三年居然从未听过,就有些瞧不起。毛遂笑道,那是没试过,今天我就是来请求放进去看看,一试之下,必定脱颖而出。
将信将疑的平原君想着好歹能凑个数,就带了毛遂上路。
到了楚国,平原君一早上殿与楚王议事,直到中午没有任何进展。毛遂拎着剑就闯到殿上,直逼楚王十步之内,先威胁楚王说你人再多,我在这么近的情况下要干掉你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吓得楚王只好战战兢兢地听他讲道理。
毛遂说,过去商汤,文王都是一点点地盘就能王霸天下,跟人多少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今天楚国雄兵百万,本就具备霸王的先天条件。结果被个小小的白起带几万人反复羞辱,你有脸见楚国先王吗?这个盟约表面上是为山东五国,其实楚国才是最大获益者。另外,我老大就在这里,你凭啥训斥我?
楚王听了毛遂老师的教诲,不明觉厉。就答应了盟约,毛遂趁热打铁,把那十九名食客也都召集上殿,与平原君,楚王等人一起于殿上歃血,这盟约就成了。之后,楚考烈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平原君坚守三年,终于等来魏赵两国援军,解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从谏如流还是利令智昏
前面说到坚守邯郸,结盟解围,平原君着实给赵国立了大功。
可是,出来混总归要还的。平原君散尽家财,舍命护国,其实也算为自己还债。因为,搞得赵国在长平损失四十万大军,乃至围困邯郸险些亡国的,可以说正是他赵胜。
事情由韩国而起。前262年,白起伐韩,攻克野王,孤立了上党郡。韩王割城求和,派冯亭去接管上党执行割地事宜。
冯亭却另有打算,先忽悠了上党的官吏,然后跑去赵国,要把上党送给赵国,意图拉拢赵国一起抗秦。平阳君赵豹跟赵孝成王说,这是韩国的嫁祸之计。上党已是秦国囊中之物,我们接受的话,秦国必然要打我们。接受上党无异于引火上身。孝成王听了有些犹豫,就跑去问平原君。赵胜沉吟半响,说,十七座城啊,咱收了吧。
于是有了两年后的长平之战。
看平原君的故事,充满了各种矛盾之处。包括他的从谏如流,其实给人的感觉也是左右摇摆。一个人说这样,一个人说那样,听了后来者的话就立刻把前面人的劝谏忘得一干二净。信任公孙龙,因公孙龙之策拒受战功,却又因邹衍论道,把公孙龙晾一边去了。
不过可能也是能够正视自己能力有限,所以特别注重人才的发现和笼络。至于接受上党引火上身一事,是否当时对韩国见死不救就是好事呢?这也很难说,毕竟,秦国本来的打算就是把山东五国一个一个收拾掉的。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
孝成王十五年,平原君去世,算是善终。大约三十多年后,秦灭赵,平原君后嗣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