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孩子同读《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读后感慨颇深,随写此文。
寓言故事很短,有一百五十多字。文中有两个人物:杞人与晓之者。一百多字,以对话形式展开,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其写法上很有特点。杞人之忧,在于忧天地崩坠;晓之者之忧,在于忧忧天的杞人。两者之间的对话实属简而经典,当晓之者告诉杞人“天,积气耳!”时,杞人疑虑并未消除,反问之:“天果积气,曰月星宿,不当坠耶。”而晓之者俨然如博学的大儒,“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接着,两人又对“地坠”也来了一段一问一答式的对话,终于,晓之者解开了杞人的心结,“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其意在告诉人们不要为没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担忧。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庸人自扰之意。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会认为杞人之忧很可笑,文学上也把“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归为贬义词,但仔细想想,作为我们现代人,是不是也有类似杞人之忧这样的事情呢?其实,人对自己不可掌控的事多多少少都有些担忧,心思细密的人,担忧更甚。记得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有一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犹为深刻:对灾难的恐惧往往比灾难本身更可怕。我读后就开始静心反思自己,竟然发现我很多时候,有杞人之思想,我时常担心某些不好的事发生,尽管有些事离我很远,甚至与我只是平行线,但我仍会胡思乱想。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内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着精神上的内耗。消除精神内耗,说着轻松,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你要像“晓之者”一样,说服自己。从这一点来说,“杞人忧天”该弃之。
忧,能不能全盘否定呢?有时,人之忧不一定不好。现代人们常说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我们再回归到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中,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其寓言在于“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事担忧。”关键是,什么是“没有必要”和“毫无根据”?杞人忧天地崩坠,在他自己看来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生活在天地之中嘛。我们常劝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那么对于杞人,立于天地之间是否也应允许他忧一忧头顶的天和脚下的地是否牢靠呢?既然允许了杞人可以忧天地,那“杞人忧天”这个贬义词的帽子可是太重了,至少要换成中性词才恰当。其实在《列子》之后,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美化,或者说政治化,借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梁甫吟》中说:“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他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遭人排挤的苦闷心情。南宋时期,爱国英雄文天祥更是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报负:“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忧天也好,灾难也罢,都是我们人类不可控的未知因素,我们不必过于忧,但要有应对它的准备。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