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是我们的省级科研立项,更是我们英语课堂上的常态化教学行走。
我经常告诉班上的孩子们,学习英语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这是输入,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把汉语翻译成英语,传播我们中国的声音,这是输出,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总是认为这些节日故事不需要讲,总觉得孩子们已经知晓了这些故事,直到我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根本讲不出一个雷锋的故事,甚至连雷锋的名言都不知道。
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雷锋!
这句话很是刺痛我,我经常在问自己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吗?
孩子们的成长就像开车,如果方向是错了,光给车加油又有什么用呢?
01.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最后一句“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的意思吗?你知道这句话中的这个“廿”字念什么吗?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说得是上半年的节气大多数在每个月的6号和21号,下半年的节气大多是在每个月的8号23号,这是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而这个字“廿”很多孩子读成了“甘”,其实它和“念”同音,表示二十的意思。
02.我们是否想过二十四节气里面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有假期?
24节气中,唯有清明节被列入法定节日,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大约在周朝时期就有了,起初清明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春回大地,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接近,而寒食节是禁火扫墓的日子,后来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节也成了清明的别称,扫墓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不仅如此,清明节的重要来历,意义,习俗等都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这些,我们也要将这些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明白清明节的来历、意义和习俗。
03.你知道为什么要插柳吗?
我们最早就明白的一句话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非常容易成活,清明节前后最适宜植树,因此插柳习俗延续至今。
除了这些还有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戴柳是对青春年华的真惜与留恋。
去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有《折柳送别》的设计,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递。
The willow twig is a part of the willow tree, and in Chinese, the character for the willow tree is a homophone of the character liu, which means asking a person to stay when bidding farewell. Thus it symbolizes the sorrow of separation.
柳枝是柳树的枝条。在汉语中,“柳”与“留”同音,蕴含着在离别时刻挽留对方的含义。因此,“柳枝”就成了“悲伤的离别”的象征。
In ancient days, when two friends part, the traveling party will always receive a willow twig as a gift.
在中国古代,朋友分离之时,远走的一方常常会被赠予柳条作为离别礼物。
04.清明节缅怀的只是自己的亲人吗?
今天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清明节我们只是单纯地缅怀我们自己的亲人吗?自然不是,我们每年都有网上祭英烈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学会感恩。
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逝者以生命奠基而成,没有先烈的付出与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安享美好与繁荣景象。
所以利用清明节这一习俗,让学生缅怀先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时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网上看到宁夏固原两千多名学生凌晨四点出发,徒步54公里祭奠英烈的视频,我被感动的热泪盈眶,英雄气概需要代代相传,而他们坚持这样的行走已经28年。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要利用我们英语学科的优势,在班上给孩子们讲我们身边的英雄,利用清明节这一习俗,让孩子们明白并践行——
remember the past,live in the present and dream about the future.
05.用英语讲好清明节故事
基于我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的学情,我选择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简单的故事。
我用图配画的模式引导学生写句子,读句子,然后背诵句子。从一个句子,到两个句子,我让孩子们一点点熟读甚至背会。
当然对于每一篇书面表达的设计,我都是原创,因为模板文根本无法拿来使用,学生的词汇量严重不足,所以只能从最简单的词汇开始,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孩子倍感吃力。
虽然杨诗云老师给了我现成的课件,但是我却删掉了大部分内容,因为太多的英文根本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所以我把课件中的英文古诗换成了中文。
我修改并重新制作课件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我再次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认知,让课堂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倍感踏实与满足。
我相信我所有的付出都将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