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期间,我用过一把方形的乒乓球拍。
我们学校俗称子弟小学。但此子弟非彼子弟,既跟国营大企业扯不上关系,也与人民子弟兵无关,我们村叫子弟村而已。
作为偏远山村的小学,子弟小学很小,只有四个班级;设施也很简陋,没有校门,没有围墙,除了一排曾经被风吹垮的低矮教室,一块坑坑洼洼的泥土操场,一副歪歪斜斜的木制篮球架,一个用木板拼凑起来的乒乓球台,一面用楠竹支撑起来的国旗,别无其它。
那时的我说不上调皮,但偶尔也加入捣乱的行列。最操蛋的事,莫过于和另一位男生用双脚故意将充当旗杆的楠竹踩破,被常年驻校的梁玉章老师狠狠扇了一个耳光。
虽然挨了打,但我并不恨梁老师,当时没有恨意,事后也没记恨。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必须接受惩罚。
还有一个原因,是梁老师乒乓球打得好,我们这些学生都不是他的对手。所谓胜者为王,犯了错而被乒乓球高手打一耳光,当然心服口服,绝无二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梁老师有一副正儿八经的乒乓球拍,一面贴着红色胶皮,另一面贴着黑色胶皮。
当年,在子弟小学,梁老师的这副乒乓球拍,应该是绝无仅有的真品。除此之外,全是家长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没贴胶皮的纯木球拍。
这些自制的球拍,用现在的眼光看,简直就是奇芭。就拿形状来说,可以称之为千奇百怪,有圆的,有方的,还有不方不圆的;长短也不统一,全凭制作者的心情和嗜好而定。
已经记不清我的那把方形乒乓球拍出自谁手,也忘了为什么会是带把的长方形,我只记得它是一把非常霸气的球拍,不仅比梁老师那把制式球拍大出许多,也比同学们的球拍重了不少。
使用用这样的球拍,好处显而易见:打球时不容易漏接,扣杀有劲,下雨的时候还能临时充当雨具。
那时,子弟小学的仅有的自制乒乓球台放在过道里,一下课,台子四周便挤满了手里拎着球拍的男生,或静静观战,或大声叫好,热闹得很。
因为人多,时间又有限,我们不采用当时的21分制,而是采取7分制,胜者连庄,败者下场,你方战罢我登场,尽管闹闹哄哄,但也秩序井然。
当年,我的球技一般,坐庄的时候很少。更多时候,我是一个安静的观众,静静的观战,默默地揣摩,琢磨着从别人身上学到一点技巧。
那时,没敢奢望成为梁老师那样的乒乓球高手,但非常渴望拥有一把制式的球拍。
这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直到高中毕业,我仍然没有一把像样的球拍。
好在打乒乓球这个爱好没有丢,一直保持到现在。
2011年元旦,儿子用自己的积蓄给我买了一对乒乓球拍,说是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当时有些感动,为小家伙的那份心意,也为那个早就实现的儿时梦想。
如今,制式的乒乓球拍换了好几茬,球技也在逐年提高,可我依然怀念那把方形的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