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已至,春服既成,八方宾朋,云集蘧孔,共享盛典,齐话课堂。第八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观摩研讨会第一天的盛宴,始于课堂,终于课堂。
纵观这三节语文课,都紧紧抓住了朗读和品味两个环节,体现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理念。
河师大附中史亚楠老师执教的《伯牙善鼓琴》,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史老师没有像传统的语文课堂那样,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用“读书要字正腔圆”来贯穿课堂,首先强调了几个多音字,使学生朗读得“字正”,然后告诉学生,“腔圆”就是用读书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将重点放在有感情朗读上。
在指导朗读时,最精彩的有两处。首先是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朗读指导。史老师先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明白“哉”和“兮”都可以翻译成“啊”,但是这两个“啊”却是不一样的。然后,史老师用“哉”的金文大篆来解释,说“哉”字右边是“戈”,“戈”就是兵器;左边是十个士兵,下面是一张口,就是十个士兵拿着武器,口中喊着“杀啊”冲向战场,所以读“哉”的时候,声音要绵长。“兮”的金文小篆上面两点是应答,应答要短促。所以,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读作“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讲完之后,史老师学生齐读,然后自己范读,读完后学生齐读,这样反复读,读出了钟子期对泰山和江河的赞叹,对伯牙琴声的赞叹。
第二个精彩之处在于对“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的朗读指导。史老师还是用“绝”的金文来解释,说“绝”就是一个人拿一把刀割断一束东西,伯牙割的不仅是琴弦,还是心弦;伯牙不仅仅是“绝弦”,更是绝望,所以读“破琴绝弦”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出钟子期死去之后,伯牙再无知音的那种巨大的悲痛和绝望。经过史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之后,学生果然读得极有感情,做到了“腔圆”。
整节课没有啰嗦的串讲,都是老师和学生的深情朗读,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读出了韵味,实在是一节朴素而纯净的语文课。
第二节课是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李伟锋老师执教的《蚁国英雄》。简单地概括完文意之后,李老师便开始让学生朗读课文。一个小女孩拖着长音读“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李老师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引导小女孩,应该怎么“叫”。一开始,小女孩儿还不太明白,李老师就生动地描述:“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这是蚂蚁种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看到的巴西向导会怎么‘叫’呢?”小女孩儿终于开悟了,加快了语速,语气里充满了着急、焦虑。然后,李老师让学生反复齐读这句话,语速一遍比一遍快。不用老师解释什么,孩子们的朗读似乎让整个会场都充满了紧张、焦灼的气氛,这,就是朗读的力量!
另一个孩子在读“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这句话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句末的省略号,说省略号应该读得意味深长,然后自己范读一遍,让学生跟着读一遍,终于读出了意味深长的味道。
第三节是长垣一初中一位女老师执教的《端午的鸭蛋》。这节课紧紧抓住语言,让学生在品析中感悟汪曾祺的语言风格,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在品析语言时,两位老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前者是直接给出了汪曾祺语言的三种风格——平淡而有味、适当的方言、淡淡的幽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并品析。而第二位老师则先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喜欢作家的语言风格,然后再让学生品析汪曾祺的语言,根据学生的赏析,再总结出汪曾祺语言的三种风格。我觉得第二种品析的方法更为开放,同时对老师的挑战也更大,比如学生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郭敬明的语言,老师就必须自己先读过郭敬明的作品,对他的语言风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要想驾驭课堂,老师自己必须有深厚的语文素养。
听完这三节课之后,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所说:“每一篇文章凡是作者要表达的,在文本中已经表达了,学生在朗读、感受作品语言文字的过程,自然就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因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语言入手,推敲词句,理解词句背后隐含的内容和情感。
语文教学,本就该如此朴素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