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毕业,找工作,当然,带着爱情,然后,遇到了新港。
初见新港,最喜欢的是操场。硬件不错,软件想必也很好。
然而,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这里,谈起了另一场恋爱……
初相遇——抱着工作的心态,却迎来了一场恋爱
我和小人儿们的故事,在预想中,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狐狸初次见面的情景,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 微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语言是误解的根源。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刚开始,因为互不熟识我们存在距离,每天靠近一点儿,每天熟悉一点儿,慢慢缩小距离,直到互相建立起联系,成为彼此的唯一。而这,仅仅是预想而已。真实的情况是这样:手忙脚乱的收费开收据,就这样半个上午过去了。在不熟悉的地方,我一贯内向,但我毕竟是老师呀,总得起个积极的表率作用吧。于是,逼迫自己,先来自我介绍吧,然后再说然后的事。……总之,我的内向在这个55个小人儿面前被击得粉碎,我发现,我第一次在本该陌生的环境里,轻而易举地混到了自来熟。一场爱情里,刚开始的状态,大概都是羞羞答答的故作矜持吧。哦,好吧,我承认,我的确算不得矜持,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用来形容那个时候的我们再合适不过。驯养,从那时开始了……
置身其中——柴米油盐皆是美味,酸甜苦辣亦是风景
听很多人说,接别人的班,就要做好当后妈的准备。初听,很诧异,窃窃思量,你捧出一颗真心来对孩子,难道还怕他们不交付一颗真心来还给你吗?可是,慢慢地,感觉似乎有点道理。但我所说的道理,只说情绪,不谈情感。或者说,别人口中的“后妈”于我,只是一种应激状态,而非一种心态。这么说吧,假如有一块石头,你实在爱不释手,有一日石头的棱角划破了你的手指,你疼痛,愤怒,却绝不舍得弃之不顾,因为有你的感情在其中啊,即使愤怒至极,恐怕你还会找找借口,说不定,是我的手放错了地方呢。
一周的时间很快溜走了,心里却始终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又说不准。两周时间又溜走了,这种感觉越发地强烈。那两周的课堂,从来没有严厉苛责,那两周的师生关系,说和谐融洽丝毫不过分。可到底哪里有问题呢?我的五年级六班,像一个团体,但绝非班级。或者说,我被表面的气氛和谐蒙蔽了,但实际上却酝酿着另一种氛围——无序。果然,很快地,餐厅就餐秩序,课堂纪律,教室卫生,安全事故,几乎我所触及的地方,无一不存在问题。
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安身立命就是此刻的我面临的首要难题。而我的安身立命所在,就是如何快速建立一个有序的班级。那时,焦躁,无助,混乱充斥着我的整个大脑。定规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规则这个东西,往往与排斥形影不离。孩子们习惯了和我之前的那种师生关系,当我硬生生的把一套规则摆在55个孩子面前,只做了简单的解释的时候,我瞬间从那种僵持的气氛里读到了一句潜台词:董老师怎么变了?在之后持续一个多月的反馈中,我甚至感觉到,孩子们的心,是不是离我越来越远了?我是不是真的从“亲妈”变成“后妈”了?可我的出发点的确是好的呀!说真的,那时候,孤身一人来到运城找工作,和孩子们之间,本来的体贴入微,现在的渐行渐远,玻璃心的我也是满满的委屈。以前那样朋友一样,家人一样的感觉多好。但我也明白,我这样的一个新手,我迫切需要外在的规则制度保证基本的日常教学,于是,心里默默的,咬咬牙,狠狠心,撑下去。为了尽快的建立起秩序,让班级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正轨,经常都是见到不规范行为就去纠正,脾气渐渐的大起来,嗓门也渐渐的高起来,有时候,你真的有那种咬牙切齿的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直到那次晚上送小人儿们回宿舍,一个小手儿塞到我口袋两板草珊瑚含片。我是一个很容易热泪盈眶的人,那天晚上,在孩子们面前死撑了很久的我很不争气的做到了名符其实。而出乎意料地,第二天的日记交上来,我几乎看到了所有孩子对我的宽慰和理解。一定是那枚暖男,我瞬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并非是单纯的是我在教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教我啊。瞬间那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又回来了,以至于在后来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因为那一次,我始终觉得,即使有多少难关,再没什么可怕的,有孩子们是我的后盾哪。
《小王子》有一句话:语言是误解的根源。很多时候,如何将语言背后的东西准确的传递给他人,而不是空摆一套规则生硬地套在别人身上或许也很重要吧。不过,对于我的强横,还是感谢小人儿们的理解和包容。
现在回想,反而觉得,最初的和谐融洽,不过是我初进教室,孩子们初见老师,这两种初遇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蔓延开来,便以为两者的关系有多亲近。现实并非这样,而是初来乍到的我需要被孩子们接纳,孩子们也需要摸清老师的脾性而已。其本质,仍然是每天靠近一点点,了解一点点的相互试探罢了,而后相互建立关系,才融入了感情。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方三尺之地,那么多双明亮眼睛满怀热情地望着自己的时候,我曾坚定地暗示自己,你不再是个孩子了,你现在拥有55 个更小的孩子,你应该为这个班级负责。一开始,对于班级,班级管理,或许走过很多弯路,多少次跌倒,好在这颗心并不孤独,甚至被满满的爱包围着,正因为爱,所以更有勇气,有信心在班级管理上越来越靠近专业化。当然,这样的目标还很遥远,还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学习。我相信,每一次训练,都会为专业化储备更丰富的经验。
大概,爱情就是这样,总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你一罐蜂蜜,慢慢地,你似乎尝到了蜜罐里的一颗黄连,然而,你确实舍不得因为那一点点苦涩,扔掉整个甜蜜的,回过头来,你也确实还怀念那颗黄连的存在,若不是这点苦,甜和无味便没什么两样。爱情里的日子,不正是这样吗?近了,怕失了分寸,远了,又心生隔阂,不近不远的度,却是最难把握的。不管怎样,柴米油盐,磕磕绊绊,酸甜苦辣,都是记忆中的绝妙风景。
渐入佳境——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遇见,我了解了你,因为遇见,你也认识了我。
不到两年的时间,我遇到了孩子们,同样,也遇到了南明课程,遇到了一群人。
和孩子们的爱情历程,经历了甜蜜,磨合,走到现在,如果将之记录在册,大概得有一本书那么厚了吧!而这本书中,不得不提的还有这样一件事……
六上的时候,鲁迅单元《故乡》的教学,由于提前已经多次教研,且教研组以公开课的形式已经呈现过,并经由魏老师讲评,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时已没什么大问题,结束的时候,讲到“故乡”对于当今人的意义,当晚的暮省便以此为材料进行写作。萱的作品后面,我没有写任何评语,却为她画了一幅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绘画水平的确很低,刚开始的确有些挫败感,不过慢慢的,我也乐于在孩子们面前承认,他们顺便也可以找找成就感,当然了,孩子们也经常以此来取笑我)其实以我的绘画水平,我并不确定萱能读懂我的意思,当时只是图简单省事而已。当再看到萱的日记本时,画的下面多了几行小字:你知道的,我懂。我可以选择做闰土,也可以选择做鲁迅。但是,人应该有照亮自己的那颗星。我瞬间感觉我的低水平画作居然被读懂了。其实,内心是很开心的,于是,我秒回:我知道的,你懂。你一直都有照亮自己的那颗星,所以,你不做闰土,你会做鲁迅。说实话,那一刻的我,有被电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一次偶然中,又重来了。那是本学期开学第二周的晨诵前,我照例在班里转悠,一个小小的本子掉在我脚下。我弯腰捡拾,无意间看到了曾经我的拙作以及我和萱的对话。原来,细心的萱将那一页日记裁剪下来贴在了这个本子上。晨诵课下,萱绕过其他孩子,悄悄来找我,告诉我,说她一直记得自己的话,我说我知道。当时,我内心的那种窃喜,未必所有人都能感受和理解,借用一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我的第一批学生,在课程上我始终谨慎小心,生怕误人子弟。而今,这算不算得上小人儿对我最大的肯定?
如果说孩子们的肯定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那六年级语文团队则为我提供了莫大的成长空间。
坦白地说,来到新港之前,从未听说过什么晨诵,午读,暮省,从未听说过什么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而来到新港,你才知道,原来,大学里的专业储备,对于真正的教学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原来,你离一个好老师差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专业素养。
不过,还好,我总算得上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懂补哪里。就这么跟着教研组,一边教学,一边实习。那时候常在心底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赶紧跟着学,跟着学。当然,我也自认为,自己所在的团队,能人异士还是很多的,我欣赏晓敏姐姐对诗词的迷恋,虽然我也很喜欢诗词,但却只钟情于苏轼的豪迈壮阔而已,也欣赏主任的踏实细致,而我就是一个缺乏细致的人,也欣赏娜姐的专业,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专业对我大有裨益,罗老师的热情和对文本的构思对我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等等。见贤思齐,很多时候,我都提醒自己保持这样的态度。
曾经,刚来新港,我总能听到聂校长说你要点燃学生,要让学生的生命亮起来。当然,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意是这样的。如果说老师点亮了孩子们的生命,那能够点燃我们的生命的,大概就是对课程的热爱了。
我记得第一个大课程是《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诗歌》,当时我并不明白,部分诗歌以孩子们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和人生阅历,根本不适合选读,那为什么还要做到课程里来呢?慢慢地,才理解,就文本读文本,文本便失去了活力,流于形式,真正重要的是文本内在的,背后的东西,它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终有一日,这些美好的东西会从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觉醒,焕发出活力,最终成为滋养生命的力量。或许,“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就是这样的吧,无限相信每一颗种子,无限相信每一颗种子的无限可能。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南明课程下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在传递给孩子一些东西,同时,也在从经典课程里汲取一些东西。《西游记》教给孩子们的,同样也教给了我们;《小王子》不仅读给孩子们听,也读给我们自己听;《夏洛的网》如此,《青鸟》也如此……我想,我们每个人也是安眠于新港沃土的一颗种子,每一天的修炼,每一次的刻意练习,都会积淀成生命内在的勃发的力量。这个团队,每个人,都在路上,在成长。
而那颗真正点亮我们的星,则是《儒家课程》。结束了《吉檀迦利》,刚刚开启《儒家课程》的时候,每位老师的心里都是慎之又慎。对于经典课程,越是经典,越需要这种慎重的态度,不敢轻易开启,拿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十足的准备,就冒冒然开始,那就是对一部经典课程的糟蹋。我们断不可这样做。于是,为了打这场硬仗,参考书籍《论语今读》,《儒教》,《中庸洞见》以最快的速度到位,除过周一和周四的教研时间,只要没课,三三两两,每每都醉心于此。好多次的教研,我几乎是满怀欣喜的。而教研成果的课堂效果也令人刮目。几则选读下来,你可以发现,孩子们已经将一些东西内化为生命本身的气质,道德人格系统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我几乎无比期待着去聆听孩子们心里的这颗种子有朝一日拔节生长的声音。我第一次感觉到,这,就是课程的魅力!它可以让一间教研室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姿态,可以让一间教室成为一种信仰的追随者和朝向者,也可以让平凡如我般的老师真正的由内心生发出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的愿望。而我,欢喜这样的生活,欢喜这样的团队教研。我的内心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日,生活中缺乏了这样的惊喜,那该多么了然无趣。
这就像一个循环系统一样,课程传递力量于老师,老师又将美好的朝向和愿景植根于每一颗种子内心,而每一颗种子的萌芽生长都会将这种美好传递,最终的最终,我们都会从中受益并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岁月,将成为最忠实的见证。
在路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今天,五月五号,立夏。春末夏始,气候学概念的夏天来了。去年的夏天,我在这里,曾有幸观看了几场毕业会演。当时脑补到来年我和55个小人儿们的离别场面,一股脑儿的,眼泪又默默出来了。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如说是我的一群超乎血缘的孩子们,更确切的,应该是弟弟妹妹们,来年的夏季,真的不确定那一刻我能微笑着目送他们离开。
前两周的三年级常春藤,某一刻,我忽然觉得我只陪伴了小人儿们短短两年,那过去的四年,我又错过了多少精彩。
对每一个孩子,生病时的着急,落后时的恨铁不成钢,进步时的欣喜,挑战成功时的感动……这其中太多难以言明的东西,你既舍不得放开他的小手,又害怕他错过远处的风景……
而这个团队,就像春夏秋冬的轮回,又是一场告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