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教学《云南的歌会》都心里发颤,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摆在那里,可这一篇文章总是让我走不进去,也无法让学生走进去。粗略调查一下,班里只有一两个同学说喜欢此文,而且也说得底气不足。真想索性一起阅读《边城》,去真正体会经典中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可苦于孩子们手头没有文本,再加上此文篇幅较长,无法实现课堂教学。
那么,还是再好好研究一下此文,去挖掘一下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都走进文本的点吧。翻阅了一些资料,查看了一些解读,再回过头去想想孩子们说的不喜欢的理由:没有生动的语言,没有吸引力,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突然间有种豁然开朗:沈从文先生心怀一颗崇敬的心来写云南的生命的颂歌,在热闹的背后展示的这民族的淳朴自然和未被现代文明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我们之所以走不进去,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已被太多的现代文明充塞,留不出一点罅隙给自然与本色。要想打通文本与我们的之间厚障壁,就得从解开这个症结开始。
先从孩子们最不喜欢的内容开始吧!孩子们说最不喜欢她们的形象,“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毛蓝布衣裤,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绣花透孔鞋”,简直就是“辣眼睛”(学生原话)!
好吧,你们那么不喜欢,我也就顺坡给你们用一个字来总结吧,那就是“土”,特别得乡气,特别得土气。但我话锋一转,难道这些年轻妇女身上真的没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吗?这回他们也摇头了,除了作者直接点出的“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还从她唱败三个对手之后的动作中看出了一种“率真自然”的“女汉子”形象,从赢得并不轻松(找到“显得”“解口渴”等细节处品析得出)中看出她的才情智慧,从《作业本》上体验探究题中让他们自己对歌对得很低级中凸显出这些年轻妇女的不一般。此时,孩子们才略微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这些云南妇女特有的率真自然美。
趁热打铁,再去找找文中写到的其他的人物的美点。孩子们立刻找到了十五六岁的赶马女孩的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中所表现出的淳朴本色美。
还找到了七十多岁的吹鼓手,用他的热情和对歌唱的热爱来传承自己“歌库”里的歌曲,这更是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美。
当我板书下这三类人所体现的美点后,突然发现他们正好代表了云南老、中、青三代人,也正是这三代人才将这属于云南特有的“口头”文化遗产代代流传。有老一辈人不遗余力的传授,也许传给的正是那些赶马女孩子,而赶马女孩子也终将成为年轻妇女。每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让如此美妙的民歌绵远不绝。
那么,何以才能接受这种传承?用怎样的心境才能真正得真传?学生略作思考,纷纷说到唯有保持一种“本真”的性情,不被快速、凌乱的现代文明冲破防线,留存浓郁的“乡土”味。而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保存,又是多么艰难与可贵。至此,学生们不再对云南妇女的“土里土气”嗤之以鼻了,略微起了几分敬意。
由此,也顺势提了一下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朗读中古音的吟诵,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正是这样的老人用自己的残念余力保持着诗歌的生命力。
而我们自己,对于乡音的维护是否也如云南人民那样热切?是否也如叶先生那样热忱?值得反思。一切淳朴本色的美好,必须摆脱纷扰,以一颗纯朴本色的心去维护。一种文化如是,一篇文章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