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九】
余甲子分校南闱,题《乐则韶舞》。有一卷云:“一人奏琯而八伯歌风。”爱其文有赋心,荐而未售。出榜后,遇外监试商宝意先生,曰:“我收卷,见一文绝丽。问之,乃吴梅村先生孙也。我告之曰:‘此文若遇袁太史,必能赏识。’”因诵此二句。予告以果力荐矣,彼此大喜,觉论文有心心相印之奇。未几,吴到沭来谒,貌如美女,年才弱冠,益器重之。癸酉,余从秦中归随园,而吴已中经魁,来见,则呕血失音,非复曩时玉貌。予心忧之。赴都会试,竟死场中,年二十七。其时同荐者,有松江廪生陈迈晴,亦奇才也。场后赋百韵诗来谒,惜未存其稿,先吴卒。
甲子,指乾隆九年,1744年。是年,邓钟岳(1679—1753,字东长,号悔庐,东昌府邓楼人,康熙六十年(1721)状元)以礼部侍郎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
分校,音fēn xiào,释义:1、分别校勘。唐·权德舆《崔卫二侍郎诗集序》:“初二贤皆以秀造,分校祕府宏文之书。”2、科举时校阅试卷的各房官,也称分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江宁王金英,字菊庄,余壬午分校所取士也。”3、学校在本部外设的分部称分校。
南闱,音nán wéi。释义:1、南门。《文选·沈约》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吕向注:“闱,门也。”唐·崔湜《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闱。”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自去年壬午,南闱下第,便侨寓这莫愁湖畔。”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三:“吾乡王殿撰云锦,康熙庚午举南闱。至丙戌年,年五十矣。”3、明代会试(礼部试、礼闱),从仁宗洪熙元年(1425)起,南人、北人分房取中,规定录取名额中,南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十分之四,称为南闱、北闱。宣德、正统间,又是分南、北、中闱,每百人之中,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又北京的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南京的应天乡试贡院称南闱。清亦称顺天乡试为北闱,江南乡试为南闱。
乐则韶舞,出自《论语·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意思是: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具体来讲,“乐”是音乐,礼、乐这是必不可少的,以礼治身,以乐养心。这个乐通常用在一些典礼上,一些祭祀的庆典上,以及对国民教化都要用音乐,这是艺术。音乐的五音不能够错乱,宫商角征羽五音要是错乱了,国家必定不祥。所以孔子告诉颜渊音乐要用“韶”、“舞”,韶是韶乐,相传是舜王所作。舜是圣人,他所作的韶乐,当然肯定是可以养心的。而“舞”字,李炳南的《论语讲要》里面引用了俞樾《群经平议》的说法,说这个“舞”通周武王那个“武”,两个字其实是一个字,所以这个“舞”是讲武王的音乐。舜的韶乐跟武王的乐,这两个乐都是善乐,都是帮助人回归性德的音乐。
奏琯,音zòu guǎn,用琯吹奏乐曲。琯,同“管”,古代管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说文》:琯,古者玉琯以玉。《大戴礼记·少间》:“西王母来献其白琯。”注:“琯,所以候气。” 梁武帝《白纻辞》:“朱丝玉柱罗象筵,飞琯促弦舞少年。”
八伯,音bā bó,释义:1、指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长官。《礼记·王制》:“八州八伯。”《尚书大传》卷一下:“惟元祀巡守四岳八伯。”郑玄注:“尧时得羲和,命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驩兜、共工等代之,乃分置八伯。” 尧时八伯为驩兜、共工、放齐、鲧,馀四人不详。见唐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引郑玄说。2、晋代郗鉴、阮放、卞壸、蔡谟、胡毋辅之、阮孚、刘绥、羊曼八人,时号兖州八伯。《晋书·羊曼传》:“时州里称陈留阮放为宏伯,高平郗鉴为方伯,泰山胡毋辅之为达伯,济阴卞壶为裁伯,陈留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高平刘绥为委伯,而曼为濌伯。凡八人,号兖州八伯。”
歌风,音gē fēng,同“歌讽”,歌咏吟诵的意思。南朝·齐·谢朓 《祀敬亭山春雨》诗:“歌风赞灵德,舞蹈起轻埃。”唐·沈佺期《伤王学士》诗:“目绝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未售,音wèi shòu,意思为没有卖出去,喻士人求官不得或应试未中,没能换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唐·岑参《送薛弁归河东》诗:“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先大夫)又曰:‘只怜燕市人如旧,未见鹍鹏化北溟。’谓是岁壬甫兄应京兆试未售也。”
外监试,监试是清代科举乡试的场官之一,分为内、外监试。内监试,掌纠察阅卷事宜,属于内帘官;外监试,掌纠察考场纪律,属外帘官。各直省初设二员,一正一副,均属外帘官。康熙二年(1662)题准:监试用按察司官二员,如按察使署监临事,则以守巡道充监试。雍正七年停布、按二使入闱,监试裁为一人,以道员充任。其具体选任同提调例。乾隆元年(1736)年,因科场作弊现象猖獗,大臣奏请各省乡试均添设内帘监试官,至此,内帘监试之设置、职掌遂成定制。
商宝意,即商盘(1701—1767),字苍雨,号宝意,清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云南府知府。自幼工诗,才名与厉鹗并称,佳句颇多。有《质园诗集》存世。
吴梅村,即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有学生为之梓《梅村集》存世。
袁太史,指袁枚。
沭,指沭阳县,袁枚曾在该县担任知县。
癸酉,指乾隆十八年,1753年。
秦中,指陕西。是年,袁枚在辞官后因为经济原因,拟重回仕途,经吏部分派至陕西任用。但袁枚去后,见人穷地贫,环境恶劣,遂不就而归。
经魁,音jīng kuí,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乡试中每科必于五经中各中一名,列为前五名,称五经魁,或五魁。清亦沿袭,在乡试中考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松江,指清松江府。上海古名华亭。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称:“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续,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华亭府,次年(至元十五年,即1278),改名松江府,辖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华亭县东北部分乡分出,新设上海县,一般以1291年作为上海正式设立行政建制的年份。之后,在明清期间,又分设数县,至清末,松江府辖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娄县、金山县、南汇县、川沙抚民厅(县级)。民国,废除松江府、上海道,下辖各县改由江苏省管辖。民国三年(1914),设沪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沪海道,设立上海特别市。1949年5月,松江县解放。苏南行政公署设松江专区,专署驻松江,松江为其辖县。1952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松江专区隶江苏省。1958年3月江苏省松江专区撤销,松江县划归苏州专区。11月,松江县划归上海市。1998年2月,撤县设区。
廪生,音lǐn shēng,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代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袁可立)孙二,长赋诚,廪生,娶李氏。”
陈迈晴(生卒年不详),清松江府廪生。诗人。其他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