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字仲圭,浙江嘉兴魏塘人,是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据传吴镇喜爱梅花,房前屋后遍种梅花,自号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弥。其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移家至嘉兴。吴镇年少时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同受业于毗陵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吴镇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从其题骷髅辞《调寄·沁园春》对蝇利蜗名之徒的讽刺中可见出他的处世哲学:……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一土丘。
《沧螺集》卷三曰:“(吴镇)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号梅花道人。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惟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吴镇的画多是自画自题,很少有当时文人替他题诗。这一点与元四家中其余三家确实不同。吴镇除与王蒙(元四家之一)有诗证明是好友外,与黄公望(元四家之一)、倪瓒(元四家之一)并无充分证据证明他们建立过朋友关系,尽管黄、倪都高度赞扬吴镇的画。
吴镇既不愿做官,也很少卖画。生活困难时,他便经常到嘉兴、武林等地卖卜,以维持生计。董其昌《容台集》中记曰“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顾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可见吴镇对艺术的虔诚之心,他不愿随意改变画风去迎合世人。而后世大量文人画家对其画作的极大推崇,也证明了吴镇预测的准确性:他的作品流传后世,可谓经久不衰;而邻居盛子昭作为职业画师,其作却完全不入后人法眼!
晚年的吴镇思想向佛教靠拢,他经常去魏塘镇大胜、景德、慈云寺与僧人谈经论佛、吟诗作画,可行、松严和尚、竹叟、古泉讲师均与吴镇私交甚厚。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吴镇离开人世,遗命短碣于冢曰:“梅花和尚之塔”。明末泰昌元年,当地官绅集款为之修墓,董其昌题“梅花庵”匾额,陈继儒作《梅花庵记》来纪念他。
在绘画师承方面,吴镇于董源、巨然所得最多。董源、巨然生活在江南,表现江南山川,创造了平淡天真、苍茫浑厚的山水画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川之气韵,这种气韵正是宋代以后的文人画家梦寐以求的。从米芾开始,董、巨画风受到青睐,延及赵孟頫、元四家,董、巨画风大受推崇,整个元代山水画坛多以董、巨为依归,力求韵外之致。吴镇对董巨是下过深功夫的,他说:“董源画《寒林重汀图》,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除董巨外,吴镇也继承了荆浩、李成、范宽乃至南宋院体的画风。晚明陈继儒云:“……(吴镇)摹渔翁烟波景色,如笠泽丛画,又以荆巨笔力出之,遂成大卷。”在吴镇传世的作品中,有其临荆浩《渔父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吴镇临荆浩《渔父图》自题:“余昔喜关仝山水,清遒可爱,原其所以,出于荆浩笔法,后见荆画渔父图,有如此制作,遂仿而为一轴……”。由此可见,他对荆浩、关仝一派山水的喜爱。
在元代一流的大画家中,吴镇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取法董巨、荆关画法,而且吸收了时人一致排斥的马远、夏圭画风。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鉴定家谢稚柳说:“元朝的画派中,只有吴镇组合了极端不同的技法,容纳了南宋的骨体。”南宋院体画在整个元代倍受打击,特别是文人画家中,很少有人继承院体画。但在吴镇早期的作品中,可见多幅马、夏边角之景或类似边角之景的图式。
马、夏无论对山石树木等景物的画法处理,还是构图、布局的经营均以奇险取胜。追求奇险、表现气骨是马、夏山水的突出特点。元四家其他三家均取平淡,唯吴镇上承马、夏,于平淡中寄奇险。《松泉图》(作于至元四年即1338年)是吴镇追求奇险的代表作,取景于山之一凹,一泉如三条丝带,倾泻而出,凹面上的空白部分,一棵古松从左边斜出,探身其上,给人一突兀之感。
不过,吴镇晚期作品中典型的马、夏画风是没有的,但马、夏的画树法、画石法经常出现于他的画面。可以说,吴镇是取马、夏之骨而去其粗犷,融董、巨之气韵而取其平和,形成了清淳、蕴藉、平实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