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琳达3岁了,爸爸妈妈带着她在公园散步,路过一个喷水池的时候,琳达看到好多人围着欣赏,也好奇的想要看看。
她用小手摸了摸冰凉的石头,又摸了摸冰凉的池水,开始显得有些兴奋。这个池子太棒了,我从来没见过,很好玩,琳达如是想。
“琳达,小心,停下”爸爸妈妈飞快的喊着,并制止了琳达进一步行为。
琳达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让自己玩耍了,她感觉自己能自立了,所以大声哭闹起来。
爸爸妈妈和她解释:“这个水池很危险,如果掉进去会弄湿衣服”
琳达根本不在意衣服湿不湿,她只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虽然她不能分清那些小朋友比她大很多。
爸爸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说道:“那你玩吧,我们不管你了,到时候后果你自己承担。”
琳达哭的更大声了,她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就不管自己了。
在很多家长看来,2~3岁的孩子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既想自己独自做主,但要是家长真把自主权给他们,他们反而却不知所措。
如果理解了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行为,可以帮助家长解释孩子反常的现象。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在发展自主感,他们的需求是我可以自立,但是不要不管我。
02
很多父母都经过这样的过程。
小孩子有一段时间,总喜欢把东西扔到地上。家长帮着把东西捡起来,他们还会继续扔。家长总感觉孩子是在故意捣乱,孩子却玩的不亦乐乎。
很多家长会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感到头疼,并用呵斥、打手的方法制止孩子的行为。
其实,孩子在扔东西时,就是在培养自主感,他们会感觉自己可以控制这个东西,不仅是拿在手里,还可以扔出去。但是他们的认知里,还不能分清这样会给父母带来麻烦,根本谈不上故意搞破坏。
而家长呵斥、打手的行为,看似可以有效的抑制孩子乱扔东西的行为,但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感和羞愧感,他们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不应该练习这种能力,进而抑制儿童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孩子刚出生的几年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展现,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产生自卑、孤独的性格。
孩子类似的行为会有很多种,如果家长可以理解这是宝宝在成长,培养一种叫自主的能力,应该更能接受孩子的行为而不是那么生气了。
03
虽然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但是不意味着让孩子完全自由,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述求,那就是不要真的不管我。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在积极的探索世界,在培养自主感,但是他们依然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孩子的行为只是简单的试探,很多时候这种试探是不成功的,孩子们还没有对自己产生足够的自信,他们时刻需要父母作为保护伞,而不是完全的不管自己。
有人曾拿猴子做过一个实验,让母猴子带着小猴子来到一个陌生的房间,房间里有很多小猴子没见过的玩具。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小猴子会感觉很害怕,但是要不了多久,它们就抵挡不了玩具的诱惑,开始爬出母亲的怀抱,探索这个房间。但是要不了多久,它们还会返回到母亲的怀抱,寻找一些安全感,然后再继续探索。
这个实验其实就反应了幼儿的自主心理,既要求自立,也同时要求父母的怀抱。
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淘气堡中,会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里面玩耍。仔细观察,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独立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父母只需要在场外等待,或者暂时离开都没有问题。但是2~3岁的孩子,他们一边玩还会一边寻找父母的身影,绝对不能让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太久,那样会让他们产生焦虑。
所以家长朋友们,如果自己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请不要过多的责罚他们,给他们一个抱持的环境,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像包容任性的另一半一样包容孩子,这样他们猜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