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推崇成功的单一价值观,如今终于收获了恶果
从事出版十多年来,近期与同行探讨一个比较多的话题,在于一个特别微末的细节:大家越来越不容易找到靠谱的校对了。
众所周知,一本图书在出版之前,三审三校是基本的操作流程。
专业的校对是图书出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文字校对是个非常细致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很专业的知识,丰富的语感经验,另外,也需要耐心、细心、责任心,“三心”缺一不可。
但不得不说,校对行业的荣誉感一直没有提升,大多数人都把校对行业当成一个职业垫脚石;行业收入也相对较低,随着这几年出版的式微,行业收入并未见增长,但对专业性的要求其实从未降低。
如此种种,造成编校人员的大量流失。
如今,已经到一校难求的状态。
出版行业算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我觉得其他行业也面临着基层人员缺失的状态。
我一个表哥,一直在从事五金建材生意,如今已经做了五六家连锁建材市场,他在行业经营了十几年,如今觉得发展起来,最大的掣肘就是基层人员的不专业。
比如,建材市场的店面人员,代表公司产品对外的窗口和形象,对品牌的好感还是厌恶,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一线店员。这几年他越发觉得,找一个真正专业、懂产品的营业员有多难。
如今的90后,95后都觉得这种工作低人一等,收入太低,就算暂时进到公司,其实也是天天在店里玩手机游戏。如果多说几句,对方马上怼过来:给我那点工资,天天来就不错了,你还有其他要求?
任何行业都是由低到高,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从基层做起。随便去翻一翻商业大佬的回忆录,那个不是从基层做起的,收入也都是从低开始一步步的提升。
如今,大家身边见到的都是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了,头衔也都是合伙人、CEO,好像一瞬间穷人消失了,基层小职员也都不见了。
十多年前,大家看的最多的是类似《赢在中国》这种节目,励志青年手中也都是类似陈安之一类的成功学心法,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心气是向上的——向上也没啥,但眼睛还是往前看的,不是向下看,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是前提。
最近几年的风气,身边的90后都开始创业,动不动又来个你已经被同龄人抛弃了一类的雄文,时刻提醒你,甘于现状的你简直是失败透顶了。
虚荣心的膨胀到了不理性的程度。
我对自己的行业最了解,在刚刚进入出版行业的前三四年,其实很多编辑都充当了校对的角色,相当于进少林寺要想学习武艺,至少在伙房打水烧火三年以上,才能让师傅教功夫。
现在入行的编辑,根本没人有耐心看稿子了,多让读几本书仿佛都是受罪。
坦率说,我在最初看稿子的几年,也会面临这种焦虑,但这种焦虑是基于对现状的理性认可。
经过几年的初级行业锤炼之后,真的有脱胎换骨之感,我突然发现自己在语感、文案方面的能力突飞猛进,这完全要归功于那几年耐心细致的编校工作。
量变产生质变,没有之前的经脉多年运行,哪有任督二脉的突然开窍。
回到整个社会生态,这已经是一个重要话题:人人追求成功,但人人都忽略了过程,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5%的天才人物。
成年人应该都有个基本的常识,任何行业都是金字塔一般的结构,越往上越难,想要做到行业顶级,运气、实力、环境缺一不可。
我们要接受这个现状,绝大多数人都是底层的平庸之人。
虽然残酷,但这是事实。
我们社会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只鼓吹那金字塔顶的人,人人推崇那个稀有的,造成大家都忽略底层的呐喊。
成功的标准过于的单一,非黑即白,甚至以基层为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罗素说,参次多态乃幸福本源。
人类社会的分工与自然生态一个道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分工不同。
虾米的理想不是成为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