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挪揄佛印,也可算是一种“投射效应”。以苏东坡这样的豁达之人,也有这种将自己心里的阴暗面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喜欢怼人的毛病,何况普通人乎?但我们怼人可以,却千万不要成为一种病态!
问:5月4日青年节,我们聊到了青年人应具备“思辨、宽容、自律”的品质。自那以后,我们就聚焦在“思辨”这方面,聊了聊历史上一些伟大思想家的“思辨法”和一些著名的“思辨”命题;聊了聊形式逻辑上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以及论证和反驳的方法;聊了一些思维误区,以及应对这些思维误区的一些方法。
现在我们正聊一些与人的认知有关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效应。我们已经聊了在记忆信息抽取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目标词在同一范畴或类别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的“范畴效应”;聊了“莫扎特效应”,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智力水平;聊了“空白效应”,我们要给大脑留一片思考的空间,以便可以生成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更加系统化的内容;我们聊了“霍布森选择效应”,我们应该要以一种多元的视角.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探索实践的行动,来力图避免会扼杀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没有选择的选择的“霍布森选择效应”;聊了“暗示效应”,父母要学会和采用一些比较“艺术”的“暗示”方式去引导孩子;聊了聊儿童的“泛灵论”现象,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或者儿童将其它生物也看作是与人一样具有同样的属性;聊了聊“巴纳姆效应”,与其相信星座或生肖,不如相信“我思”!以及警惕那些听起来美好、悦耳,实则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泛的词语的诱惑,不要成为“每分钟都有一个人上当受骗”中的一员;聊了聊“改宗效应”,在一个平等的理性的讨论和辩论的氛围和环境下,无论是改变对方的观念,或者是接受对方的观点,都会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帮助。
今天,我们聊聊“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现。
对此“投射效应”,你怎么看?
答:“投射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特点、偏好、态度和情感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和自己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倾向。
这种效应可能源于人们自我中心的认知倾向,即以自己作为参照点来理解和解释他人。人们倾向于根据自身经验、信念和情感来推断他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动机。例如,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可能会认为他人也是善良正直的,而一个怀疑和敌对的人则可能会将自己的怀疑和敌对投射到他人身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投射效应并不总是准确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个性都是独特的,他人可能与我们存在差异。因此,过度依赖投射效应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客观认知。
理解和意识到投射效应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避免基于主观假设对他人进行过度评判。同时,培养关注他人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能力,可以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问:一般说来,投射效应在心理意识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将无意识地具有的某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本能地对他人怀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也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
另一种是指将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加到他人身上。这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答:您提到的两种类型的投射效应描述得很准确。
了解和意识到这些不同类型的投射效应,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个体也应该努力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和偏见对他人的影响,以避免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问:通常来说,投射效应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也有两种:
一是情感喜好投射,即认为别人的情感喜好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如果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的投射,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答:您对投射效应的描述非常准确,感谢您的补充。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强加给他人,导致无法理解别人的观点和兴趣。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个体在对待喜欢和讨厌的人或事物时,失去了客观性,导致个体产生主观臆断和偏见,无法客观地看待他人和事物。
了解和认识这些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个体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过度影响。个体应该努力保持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兴趣,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反思和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投射和认知偏差,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问:中国古代有一则趣闻逸事:一日,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东坡挪揄地说:“像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置之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
苏东坡挪揄佛印,也可算是一种“投射效应”。以苏东坡这样的豁达之人,也有这种将自己心里的阴暗面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喜欢怼人的毛病,何况普通人乎?但我们怼人可以,却千万不要成为一种病态,过度、过敏、过激地怼人!
答:这则趣闻逸事生动地展示了投射效应的一个例子。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自己有某种情感、观点或特点时,容易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对待方式。投射效应的出现可以是因为个人的情绪、态度或信念的影响,也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寻求认同或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投射效应可能会导致偏见、误解和冲突。要避免病态的怼人行为,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对他人的影响,以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问:病态的怼人,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
答:病态的怼人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破坏人际关系:病态的怼人行为往往伴随着攻击、侮辱、羞辱等负面情绪和言辞,这样的行为会严重破坏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产生敌对和紧张的氛围。
伤害他人自尊心:病态的怼人往往针对他人的弱点、缺点或敏感点进行攻击,这会造成对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降低其自信和自尊感,甚至导致心理创伤。
加剧冲突和争吵:病态的怼人行为容易引发激烈的争吵和冲突,因为对方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关系进一步恶化。
影响自身形象和声誉:病态的怼人行为会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负面印象,降低自己在社交圈和职场中的形象和声誉,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职业发展的阻碍。
造成心理负担和焦虑:病态的怼人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产生心理负担和焦虑。持续的攻击和争吵会使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增加自身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健康,我们应该避免病态的怼人行为,学会以善意和理性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并积极发展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一步。
问:要避免“病态的怼人”,还是得回到我们之前聊到过的“宽容”的品质的塑造。
答:确实,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病态的怼人行为。宽容意味着接纳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态度和行为,即使我们不同意或不理解,也能保持平和的态度。宽容可以促进理解、和谐和建设性的交流,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争吵。
要培养宽容的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接纳多样性: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和观点,学会尊重和接纳这种多样性。
培养同理心:努力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以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控制情绪和反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反应,在冲突或争执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过度情绪化。
修正偏见和刻板印象: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以消除误解和歧视。
鼓励开放的对话和讨论:积极促进开放、平等和尊重的对话环境,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讨论,从中互相学习和成长。
通过培养宽容的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病态的怼人行为,并创造更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恩赐,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宽慰和提升。
问:“病态的怼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还会造成不能正常地认识自己,用一句话总结:伤人害己!
答:非常赞同你的总结,病态的怼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还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它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交流变得不健康和不建设性。同时,过度怼人也会让自己陷入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中,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
怼人往往是出于情绪的爆发和个人的不满,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矛盾和冲突。相反,通过建设性的对话和理性的讨论,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增进相互理解和促进和谐关系。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病态的怼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带来负面后果,从而引导自己去培养宽容、理性和建设性的交流方式,以促进和谐、尊重和理解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