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看到《色戒》的时候,我觉得就感到旖旎中有种淡谈的悲哀。爱情是无法轻易控制,当它与时代、信念、命运相捆绑的时候,它就像悬崖上开出的花,不定飘摇。王佳芝不觉中爱上了易先生,却也失去她原有的机会。我觉得略微的感伤在心里蔓延。仿佛看到一丝张爱玲的影子。
张爱玲是我非常欣赏的女作家,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也因为她的潇洒不拘。在那个乱世的年代,她穿着自己喜欢颜色的衣服,写着自己喜欢的文章,她总是很自信还带着淡淡的高傲。她按照她喜欢的样子生活。对于爱情,她知道爱了便是爱了。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引自张爱玲《爱》)
这是张爱玲在1944年一篇仅三百多字的短篇小说《爱》的一段话,简单却细腻。张爱玲的一生就像是乱世中盛开的一朵花,清冷孤傲,却也抵不过命运的浮沉。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她的出身并不低,但是她却并不幸运。她14岁时,父亲与她后来的继母结婚,但她和继母的关系并不好。或许是她过于聪慧和早熟才让她的性格有点孤僻。据她弟弟回忆说,她总是一个人,不爱说话,她的眼神也让人感不到温暖。
她这样一个人,朋友很少,但是她的才华却是掩不住的。她少年成名,19岁时曾先后考入香港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与苏青、关露,潘柳黛并称当时的“四大才女”。她潇洒,性格也是狂傲不拘。她偏爱紫色和金色,很浓烈、耀眼的颜色。时人评价说她好“奇装异服”。
23岁时,她的《沉香屑》、《倾城之恋》、《心经》相继发表,在文坛造成轰动也让她成为在上海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她也遇到了那个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里第一个放进心里的男人,胡兰成。
这两人都是在当时意气风发的人。汪伪头目胡兰成,在现今看来不过是一个汉奸。但在那时,他却是很懂张爱玲的人,他风流倜傥、绅士有理、幽默风趣,带这名士的气质。他也是,敢于漠视张爱玲的清冷而去钻研她的人,他写给张爱玲的情书热烈而颇具文采。
他们很快相爱,爱的热烈,灼人。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结婚了,他们的结合在当时是整个上海茶余饭后津津乐谈的事,便是当真“倾城”之恋了。
然而,一朵红花若是过于鲜红耀眼便易灼痛人眼。虚浮的烟花太过灿烂便易消逝。
张爱玲爱上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那样的性子遇见了胡兰成也愿意放下一身的矜持。
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了,但是他的风流仍保持单身。他婚后不久便与别人的暧昧不清,这让张爱玲感到心殇。她曾期待他会回到从前那个人,那个看着她,眼里会闪着星星的人。
然而,再回放一次的烟火难道能跟前一次的轨迹重合吗?胡兰成依旧是那个胡兰成。他们的感情来的浓烈,但却像昙花一现,难长久。高傲如她,便是宁愿心伤也不愿丢弃自尊,她爱胡兰成,但是她也个是潇洒的女人。一年后,时局动荡,汪伪头目胡兰成匿名出逃。她没有在他最落魄的时候选择离婚,在他出逃期间,她甚至把她的绝大部分的稿费都寄给了他。
她毕竟还是爱他的,但是婚姻不是陶泥想捏造就可以捏造的。在1944年的中短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写到。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两年后,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她在书中写道,“经的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但她也说“爱,便是不问值不值得”。或许连她这么个灵慧通透的人也不得不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
1950年,她30岁的时候,她写了《色戒》,然而这部小说她1978年才出版,在将近30年里,她修改了很多次,这不太符合她一贯的干净利落的风格。小说写的是王佳芝本打算行刺汉奸易先生,在最后却被易先生为自己买戒指时感动,选择牺牲自己让易先生逃跑的故事。我总觉得在看李安的这部电影时看到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影子。若是她,或许也会让易先生逃跑的吧?爱情哪里轻易的被对错下定论呢?
何为色戒,而她又为何“戒色”呢?在那个风雨飘零的年代,她又是如此孤高清冷的人,于她,“自将萎谢的花”是救不回来的,死了也罢。
1955年,张爱玲去了美国。在此后40年,她都在那度过。1995年9月8日,她在洛杉矶寓所死亡,当邻居发现她时,她已死亡一个星期了。同年,友人按她的遗嘱,在她生辰的那天将她的骨灰洒向太平洋。在那日生,在那日死,人生不过一个轮回。
她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