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美与建筑设计
选择木材这种植物性材料作为结构的基本用材,不但切合于中国这一农业国的观念,也较好地、较快地满足了大一统政权对营建活动作为现世需求的器用性要求。中国木结构乃至整个建筑体系的技术与艺术成就都是在这一历史选择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1.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发端于礼乐传统的华夏美学同样充满着实践理性精神,与欧洲古典美学相比,缺少狂欢与情感奔泄,是非酒神文化,它既注重感情的表达,也注重感情的节制。用世的仍是维持既有秩序的“礼”的准则,并以此准则为善的标准。
(1)审美准则建筑,“夫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善与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表现在建筑过程内部的矛盾上。
①善——合目的性善,
合目的性反映在建筑的设计需要便于合理与快速的施工。如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所说的,营建之要务是依规矩准绳操作,即处理复杂木构结构问题时,要先注重研究木作施工的规则,以规定圆,以曲尺定方角,以悬垂定垂直线,以水平器定水平线,遵循施工规则,处理一切木构问题,方能称善。
②真——合规律性
真与合规律性则要求营造活动中,审美风尚中要去除淫巧之俗,提倡节制。在中国建筑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善与真是密不可分的。游离于善与真之外的形式美从来没有构成过独立的范畴,中国建筑尤其是中期以前的建筑,结构构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装饰构件的作结构构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装饰构件的作用。
(2)形式美
形式美是客观存在的,虽不曾在中国作为范畴单独提出,却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存在于古代的优秀建筑实例中。
①特点
a.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要求。如黄色纳入等级制度,成为皇家与宗教建筑专用,百姓只好放弃;再如建筑规格,佛光寺东大殿各间立面比例接近正方形,但受不中不尊的观念影响,明间却略略加宽。
b.遵循实践理性原则。对于重要的建筑以及可能驻足观赏到全貌的重要建筑,比例才被推敲,并经受实践的调整以通过实践可体验到为归宿;而在大量的院落空间中,因为遮挡,也因为中国特有的屋顶的影响,立面比例的意义削弱了。
c.含蓄性与模糊性。
第一,屋顶比例的大致符合。
第二,构件尺寸趋求吉数。
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自身审美观照的根本要求,即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且这统一表现为对立因素的相济。这种对和谐秩序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建筑艺术中,其效果通过两种途径获得:
a.微差
大同善化寺七佛殿中,七尊佛像以肉眼难以觉察的微小差异,由中间排向两侧,既适应了建筑的开间微差,也体现了七世佛的等价关系。
b.对仗以内在的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和谐的群体。
(3)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宋元山水画发达以后日显突出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的层次拓展,表现为:
①古代中国的匠师在依靠较为相近的单体建筑组合群体时,往往使用环境小品以至绿化去完成对建筑性格的环境烘托,类似于古诗中的“无我之境”。
②在园林设计中,则直接将建筑自然化与将山水树木人化,类似于词曲与绘画中的有我之境。
③中国的楹联匾额、书法、金石等文学要素则作为环境要素,直接以比、赋、兴等方式营造诗意的环境。总而言之,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构成了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中国艺术特色。
2.空间与屋顶艺术只有通过对建筑自身特殊矛盾性的分析,才能认识中国建筑的特才能认识中国建筑的特点。其特殊矛盾性体现为:
(1)空间层次中国建筑的第一特殊矛盾性表现在它的空间层次上。
①表现具体分析中国建筑群可进一步看到,在古代茅茨土阶的条件下就用屋顶出挑的部分创造了一个檐下空间,以及亭廊等下部的廊下空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空间层次,即在古代中国人的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重屏障。
②意义两极之间的多层次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与中国山水意境中追求“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多层次性是相接续的。
(2)屋顶艺术中国建筑的另一特殊矛盾性是硕大的屋顶。
①表现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中的神庙,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屋顶将两端向上反翘,有的民居脊饰以至整个屋面在纵向都有这种两端上翘的趋势,在横剖面上也存在着大量通过举折或举架形成的“反宇”作法。
②重要技艺
a.隐角梁“反宇”的艺术追求,结合加强翼角稳定性的构造需求,经过上千年的不断改进,终于使原来仅仅由于角梁断面高于椽子断面所形成的微不足道的翼角升起发展成为宋代以后北方的隐角梁作法及明以后南方不足道的翼角升起发展成为宋代以后北方的隐角梁作法及明以后南方的嫩戗发戗等做法。
b.屋盖层在中国建筑群中制约着周围空间的是屋盖层,设计尺寸的顺序或者至少是设计的思维顺序是先决定上部的屋盖然后决定梁架布置,然后再斟酌下部的柱网布局与尺寸,屋盖部分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与起始部分。宋以后,檐下铺作层的缩小更使屋盖层的审美重要性提高。
③影响
a.中国建筑屋顶的美丽侧影促使园林亭榭大量使用歇山、攒尖等屋盖形式。
b.晚期城市风水将屋脊视作来龙,一旦发现营建住宅后使他人宅之屋脊及其脊兽对着自家,即为“犯冲”不吉,故营建时要躲开别人屋脊。因此,在建筑布局时,人驻足停留之处要避开其他屋脊及屋角成了中国建筑一大特点。
3.模数制与结构体系
(1)模数制
①模数制的概念中国建筑的模数制集中反映在《营造法式》中“以材为祖”一句。以材为祖,是指木结构中的许多尺寸“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即这些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②“材”的内容
a.指的是设计时选用的作为制约全建筑主要尺寸的木构件的等级。
b.指的是以反映该等级的标准断面的木构杆件。
c.以该标准断面杆件为基础的木构构件。
③具体运用:等级
a.等级的高低虽然各个等级上构件用材的规定相同,但不能认为高等级的建筑是低等级建筑的按比例放大。在宋代,用不同的材等反映不同的间数,常以间数与等级相关联。间数不变而只将尺寸放大不算提高等级。
b.等级的提升
第一,由于木材材料本身的限制,无论是梁和檩或是椽的跨度,都不可能无限制加大,例如木结构建筑中梁在简支时的跨度从来没有超过13m的,因而间广、步架长及梁跨都不可能永远按比例加大或缩小。
第二,当材由三等增至一等时,其单材尺寸增大至原来的1.2倍,若所建建筑均为殿阁,其梁栿断面增大至原来的1.44倍,截面矩则增大至原来的1.728倍,而檩及同架数的梁栿都不可能将跨度增大至原来的1.728倍。
c.等级的意义
第一,用材等级的提高意味着高等级建筑中的梁栿等构件更粗壮,安全度更高。
第二,同一材等时,一栋建筑中自下而上,柱、梁、檩、椽结构构件逐渐减小安全度,保证下部构件维修最少。
④模数制的特点
a.直接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制服务,通过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来提高建筑等级。
b.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这主要反映在对构件断面作出规定,而对构件长度不作规定或很少规定。
⑤模数制的影响
在这种模数制的定位下,大量中国古典建筑立面,尤其是廊立面较多呈现为横向的矩形,在总体上强调水平感,因其结构原型为中国古代的木构层叠式或模拟与表现这种结构形式上多重水平线的外观,大大弱化了这些垂直式建筑的竖向的意味,显示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总体上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实践理性精神。
(2)结构体系
①重要问题
木构的框架体系虽然可以通过榫卯节点及构件的变形来抵抗包括地震、台风等巨大外力,具有“墙倒屋不坍”的优点,但结构在受外力作用后如何维持纵向和横向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②斜向构件早期木结构中存在着不少斜向构件,除斜昂、叉手、托脚等之外,在殿阁等高规格的建筑作法中有交叉的或三角形的斜向杆件,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之平梁与叉手,与侧脚做法一道都较好地起到了结构稳定的作用。
③缺陷
a.在中国方位观中的四象概念、礼制中的中正概念及施工中的层叠式铺设需求的影响下,斜向构件一方面隐藏在墙体或暗层中,一方面又逐渐退化而以别样的构造措施替代。
b.中国建筑的内部构架及后期建筑的可见部分都呈现一种横平竖直的基本秩序和稳定感,缺少可靠的解决稳定的支撑体系,尤其是悬山及硬山式的排架式构架,一旦榫卯松动,倾斜就经常发生。
4.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乡土性中国的一统只是政治上的,而在文化上、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从来不曾一统,从来不曾只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化。其表现为:
①即便在汉族活动区域,因源于各地原有古老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地域环境的差异,汉族建筑也如语言、戏曲、服饰那样千差万别。
②对于不占人口多数但分布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在接受正统中土文化影响并与之相融的同时,更多地保留自己祖先的文化传承或更多地接受域外文化的影响,其建筑从结构到布局皆与汉族地区有其大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总体上,中国建筑不仅有历时性的变化,显示了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点,更存在着共时性的地域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