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的救世主》里,我看到了什么?
2010年在北京,我第一次被一个朋友问道,“看了《天道》电视剧了吗?”。我很少看电视,即使电视打开,也是拿着遥控器不断换台,并奢望从频繁的切换中,在几秒钟内能把支离破碎的资讯给融会贯通起来。其中也会偶尔地切换到王志文饰演丁元英的《天道》,只是从来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集。因此只好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看过。于是被朋友安利了一番。自打那以后,很多人都向我推荐这部连续剧。推荐理由大多数都是说我很像丁元英(读完此书后,感觉自己离丁元英一些地方很近,但️总体很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推荐语是,“北电一个寝室的所有女生,因为这部剧跟自己的男友分手了。”这激起了我巨大的好奇心。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天道》会是如何呢?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写的怎么样?还有,作者心目中的此书又想表达什么呢?于是今年春节,我拿起了这本纸质版的《遥远的救世主》,脑海里却同时响起《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歌词来。
书中不断强调的文化属性,作者没有直接解读国人当时的文化属性是什么。而是另辟蹊径,借用对话把有文化与有什么文化做深入解剖。【丁元英说:“是皇天后土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丁元英认为这个是弱势文化;而且,【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作者认为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我深以为然呀,因为规律则是道,只有人弘道,没有道弘人。想起今天一个同事说“老话说的好,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事实上,仔细推敲,这句话存在双标,前者说现象,后者说的缘由。再比如,如果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经得起推敲的,那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悖论了,所以用客观规律来过筛,发现前者发生在礼崩乐坏时代,后者发生在太平盛世时期。
整书最被津津乐道的就是一个扶贫项目从提出到实施,最后被并购的惊心动魄情节,男主从弱势文化属性群体中设置了法律架构,既保护踏踏实实用汗水换取财富的人,又打击那些希望有救世主的投机之徒,更打击了那些通过早期原罪般的积累而获得资源优势的相关群体,他的扶贫,最终是劫富济贫。丁元英给出的理由是,从来没有救世主,除非自救。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去参加了吉大上海校友会的年会,回来的比较晚,明天还有点事情要早起,所以今天没法熬夜写文章了。今天早上7点钟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