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到了市图书馆看书,这一程,真可谓山高路远,千里赴馆,路漫漫兮,耗时2小时才到。下了地铁,远远得便看见了朱阁,这便是滕王阁附近的市图书馆。
或许是周末的缘故,不少大人小孩奔赴了滕王阁,走进图书馆,眼所能及,皆为自习之人,就近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图书馆自习,看着是大学时最深的记忆啦。可能是路上消耗体力甚加之馆内空调吹得太冷,竟有些不适。便看看了坐于身旁的小姑娘,正属豆蔻梢头二月初,有些俏皮,有些无赖,小部低头做上一题,多为与同伴细语交谈或神气转动笔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却又不像自己,看似做着考题,一心读书,而且限于课本。似乎就是少了些许那个年华该有的的气度与风貌,没有蹴罢秋千后的薄汗轻衣透,没有兴尽后的误入藕花深处,没有且陶陶,乐尽天真,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狭隘,而那段苦读的岁月,现在是再也回不去了,而曾经那个年纪能做的,过了便不会再做了。
真的是万物皆可复,唯时光不可追。
坐下不久,便有一中年男子过来问话,“怎么近来这么多人在图书馆,是考研吗?”是吧“”你也准备考研吗“”嗯”,对于这种陌生而又无营养的访问者,我不自觉会开启一种省电模式,出于礼貌,还是要简单回答的。
我也在想,当你不明情况之下,开口问他人事情真相,真的就能知道事情真相吗?首先你不得而知,你询问之人知道具体情况,或者说你所询之人就一定比你知道得多,再者,即便人家知道,如若不告诉你真实情况,只是随口敷衍呢?连事情是怎样你都无法判断,又何以判断他说所说之词真伪呢?即便知道了事情原委,于你图书馆看书何妨?人便会少了起来还是你便可看得进去了?有这关心的时间,不如自己看书。或者这是通病,关注他人总多于关注自己,孰不知,人终其一生,只有一个自己,却有无数个他人,想想,心宽体胖者,耳听八方,目不暇接地关注他人之态,对于这样趣极了的人,近看是一种残忍吧。
或许年岁渐长,阅历稍有增加,又或者近来看了几行书,对于书中内容理解较之以前好太多。当时准备沉心看书时感概为时太晚,其实都是枉然。年少固有看似有大把韶华可挥霍,记忆力也超强,看似可专注读书,但年少无知,对于读书的意愿或者未来到内心真正的意愿,也就导致效率并不高,而二八年华,工作之余加强学习,阅历增加,对于书中事物的理解加强,深知活到学到老的真正意义,这不也是优势么?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拒,不伤时,不感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能无风也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