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煜”这两个字,亲爱的诗友们,你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悲呤?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孤独悔恨?还是“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浪漫多情?……我想,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无疑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
对于李煜,有的人抓住他的亡国之君身份不放,认为他荒淫误国,穷奢极欲,是个不折不扣的千古昏君;但更多的人却醉心于他的那些经典词作,将其称为“千古词帝”。在帝王与词人之间,李煜选择了后者,却被错放在了帝王的位置上。这是李煜的不幸,却是文坛的大幸。
作为一个词人,李煜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亡国之后写下的词作,几乎首首都是经典。可以说,李煜几乎没有什么冷门的词作。不过,笔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李煜的《三台令》,确实有些“冷”。这首词,是李煜最短的一首词,只有4句。词牌冷词作更“冷”,短短4句,写尽人生的悲苦与惆怅。全词如下: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从词作的内容,我们不难猜出,这应该是李煜兵败降宋之后所写的词作。作为一位帝王,李煜被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可是,这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才华。如果不是亡国的这段经历,或许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叫李煜的词人,多了一个南唐后主。
今天笔者和大家分享的这首《三台令》,形式极为特殊,有五言、七言两种体式,其词牌自汉代就产生了。李煜的这首《三台令》也叫《三台词》,短小精炼,寥寥数语,就将他亡国之后的悲苦与惆怅描绘了出来。虽然,与他那些经典作品,诸如《虞美人》、《乌夜啼》等相比,这首词并不出名,但情景交融,真切感人,也称得上是一首佳作。
众所周知,李煜的词向来以至真至纯著称。例如他的那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直白简洁,却极具艺术魅力。这首《三台令》的开篇两句亦是如此。词人没有太多委婉含蓄,而是直接表明胸臆:夜深人静,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觉得这黑夜是如此的漫长。
此句一出,颇有“举世皆睡我独醒”的感觉。词人为何深夜难寐呢?国破家亡,寄人篱下,危如累卵,旦夕祸福……这种种的一切,不论哪一样都让人无比的痛苦。可是谁又能理解呢?面对这漫长而无尽的黑夜,词人只能独自一人承受。他披上衣服,独自来到户外,凝视着黑夜。
在黑夜中,他看到了什么呢?“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在古典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夜凉如水,词人本就一片悲苦惆怅,因此,他眼中的景物也变得很“冷”:月色虽皎洁,却散发的阵阵寒意,照在秋日的竹林上,让人觉得无比寒冷;而那寒风在月色之下,似乎正急切地吹打着窗棂。一切都那么冷那么静。
古典诗词向来以含蓄著称,而李煜的这首《三台令》可以说把含蓄做到了极致。它只有短短四句,却为读者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深夜难寐悲苦无比的词人形象。在词尾的两句“景语”中,词人将自己的悲苦孤独的心境融入月色,秋竹,风声之中,情景交融。
此外,“寒”、“冷”、“切”三字不仅点出景物特点,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寒月照竹林,寒风侵窗棂,这样一番景色,非深夜难寐之人不能看到,非孤独悲苦之人不能感受。最后,风切夜窗,于万籁俱寂之中留下丝丝声响,更添无限悲苦惆怅。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