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的课这两天半价,才49.5,便宜了近50块啊,赶紧买吖!”热衷于在网上学习各种课程的小马在微信群里留了言,然后发了一张带二维码的课程广告图。
咪蒙的课降价那天,在朋友圈刷了屏,毕竟,《咪蒙教你月薪5万》的噱头还是很能抓住“收入焦虑者们”的敏感神经,况且,是1000多万粉丝的顶级知识网红主讲。
上星期,恰好看到有人转发她的课程,我顺势点了进去,而后点击付款,想都没想就买单,然后,至今这课程里的一节课,我还没听。
去年,我成了网课的“剁手族”,看到有亮点的课程,我会非常任性的为其付费,但大多数都没有完全看完、听完,基本上都让它们在手机里静静的躺着,不是学习的热情越来越低,而是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留给网课学习。
心疼那些买了课却没听的钱啊。
后来,我改了学习方向,回归书本,但网课照买,却不一定全听,主要看框架、听感觉、学模式,看看人家是怎么讲的。
课程内容质量是不是真的很高,已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的模式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媒体人好好学习。
一般情况下,为课程买单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知识焦虑者,或者称之为「收入焦虑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几门通俗易懂的网课,就迈入高收入精英的行列。
一种是课程设计者,或者称之为「内容创业者」,他们想近距离观摩学习别人的课程模式,也许会照搬整个框架模仿,甚至抄袭其内容。
你是不是两者里面其中的一员?
知识付费,这个词在去年之前鲜有人知,今年已是路人皆知,这个市场就像一个街道,大量的知识分子都火急火燎地来抢地段,怕太晚就没位置建店给大家售卖知识商品。
以前,“转发扩散”主导了群众在网络上的“消费”,一篇热点文章,或者一些有意思的段子、“政治正确”的观点,在特定时期从屏幕对着你扑面而来,撩拨你的情绪,你觉得它讲出了你的心声,便轻轻点击转发,一副主人翁的模样。
如今,付费则成了群众在网络上真正的消费,特别是知识付费,顾客买单,内容制作者收钱。要么顾客花钱学习你的知识,要么顾客花钱认识你的圈子,这是现状。
燃鹅,你要明白,收费的一端是个商人,此刻,他不单单要做好知识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他还要负责知识服务,甚至知识承诺。
咪蒙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她在课程里声明:“学完她的课,她保证你会加薪。”如此一来,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围观。
其实你也清楚,学了她的《咪蒙教你月薪5万》,不太可能会让自己月入5万,但你保不齐有哪个听了课的粉丝,非要证明课程里的理论,努力去践行拼搏到月薪5万。届时再写一封感谢信致恩师,那样子的话,你就不好吐槽她的课程了。
只不过过段时间,你就会把“是不是真的能提高收入”这事给忘了。
能不能让听者提高收入,不是关键,关键是能不能爆款。
不可否定,这是一个爆款课程,买课的人大多都是咪蒙的粉丝,而她的粉丝基础,奠定了她最基础的用户资源。
这些用户,是经历过“熟识她的文章、买过她的书、给她留过言、甚至和她合过影”的流程,信念坚定的铁粉们让开课前的售卖业绩有了蓝图。
你要知道,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年轻人和中产阶级,他们有太多困惑和焦虑,而这类爆款课程,恰好戳中了大量紧抓手机热爱学习的用户们的心。
所以,如果你要卖课,你只需要紧紧的抓住用户心理就好,这跟淘宝爆款产品一样,产品不需要质量真的很好,内容甚至也不需要你真的知识渊博。
知识困乏还敢出来卖课,这不是忽悠吗?
怎么能这么说!这不是忽悠,这是生意!
做生意讲方法,如果你也想卖课,也是有套路可以参考。
卖课前,如果你不是大腿,就要抱大腿。大腿是什么,在知识付费的地域,大腿就是那些大平台,那些有大流量的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多人等着粉你。
权威这事不难,你要给自己设计个title,什么达人、大咖、某某人,如果你有一定职务就更好了,可以是某总监、经理、顾问,即使是助理,写个“总裁助理”也是颇具魅力。当然了,你在一些知识平台上有认证,加了V,也是个人介绍的加分项。
说到底,你要学会自我营销,越浮夸越精彩越好。
想打造爆款,要么你有一定的权威,要么你要有流量,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你就编个屌丝逆袭的故事。
别忘了,这是个讲故事的时代。
毕竟,根据二八原则,社会百分之六到八十的人是屌丝,你要做的,是用一个逆袭的故事,敲开屌丝的心房,让他找你买单。
用一个月入2000到年入200万的励志故事,取得读者共鸣,在文章中一定要有前后对比,读者看完,第一想法就是:“我也想和作者一样”。于是很燃,然后买单。
放心,那些怀着成功梦却只愿意付出低廉成本的人,每次看到这些故事都特别心动。在知识付费的领域里,正因为他们“上进”而且“焦虑”,才源源不断的贡献知识经济GDP。
年轻人的焦虑,源于金钱的紧迫感,以及时间的压迫感,九零后们都快变成中年了,八零后的人也不想被人戏称“油腻”。
二十岁是黄金,三十岁的节骨眼可能会面临成家立业,前进的分叉口,钱赚得怎样,事业做得怎样,职场上是否还有晋升空间,这些现实问题让人们认清幻想重回现实。这种大环境下,职场爆款课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刚需。
有朋友曾跟我说,很多网课并不能帮助他解决困境,但他喜欢去听课,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当你看到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和你有着同样的困惑,处在同样的困境氛围,这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孤独。”
嗯,你不孤独。
这就是知识付费的普遍现状,普遍让人感觉到的困扰,有一部分人来购买治疗困扰的药方,商家提供知识药丸,至于需要多少钱交易,看买的人愿意花多少钱,商家就定价多少钱。
这些药丸给了你希望,仿佛你买下了课,就能马上升级,快速从月入2000到年入200万。
我以前在学生时代,不认真学习。工作后觉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越学越焦虑。
去年年中买课的时候,也渴望通过它让自己变得很厉害,遗憾的是,听完课我还是老样子,但它让我心理上感到舒适,满足了“自我进步”的愉悦感。
你会发现,听了课就能给自己有效补给的人,那些购买者,多是一些初入职场的小白、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些害怕自己跟不上网络时代的“老人”。
又有新课上线,你还没看清主讲老师是谁,就着急准备入手,那你听课时有没有思考人家的经验是否真的适合你呢?
你只是觉得买都买了,听着也要花时间,就认真记笔记吧。这种行为可能只是搬砖,大部分人在乎的,是“上课的感觉”,至于听完后有没有落地,却没有人在乎。
这跟「办卡效应」很像,你去健身房办一张会员卡,嘿嘿,你就会天真的相信只要办卡就能瘦。同理,你竟也认为听了课就真的能进步。
可悲的是,还真的存在相信「办卡效应」的人。
这些人是真的很想进步,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没有成长,结果听完只是学会了一些皮毛,一些专有名词理论,张口闭口就是契机、趋势、格局。
你真的误以为自己学到了什么。从此就成了墙内的高级囚徒,环境太舒服,又有人伺候着,不想再出去,只等着别人送来煮好的知识美食,还有专人帮忙喂到你嘴里,乐此不疲。
人家只告诉你一些经验、道理、结论,却不告诉你要回归基础、因地制宜的主动探索,最后,你不仅没什么实质收获,甚至还会让你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觉得许多事情好像很容易,许多事物皆能唾手可得。
朋友阿智如今平时工作没有太多激情,上班时间没有忧郁也没有高兴,可他最初开始工作时是热情满怀,积极为部门发展出谋划策,出各种点子,经常加班,状态特别燃,直到有一天,他想要加薪。
于是他在网上淘了各种职场课学习,想寻找如何加薪的方法,结果呢,方法没找到,薪水没加成,活也变得不想多干,原因是他通过这些课悟出一个道理:工作就得为了钱,没钱老子不想干。
好多课都在教你如何赚到更多的钱,然后,你的工作就真的只为了钱。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自媒体倒闭了,很多内容创作者都写不下去的原因,工作嘛,情怀和初心怎么能当饭吃,没钱怎么搞,收入没提高怎么行。
不过,真的有人能通过知识付费而获益良多,不过你要清楚,学所有的课程,不要妄想“一键复制”和“快速成功”。
这类经验分享的音频,你就当是有声读物或背景音乐,拜托,“快速成功”和“可复制的人生”都是电视里的童话,我等你有一天幡然醒悟,跑来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平时开车我也会听知识音频,比如「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感觉挺好,像是听了正版音乐。
这几天在听台湾编剧许荣哲老师的《小说课》音频,我把它当成上下班时的背景音乐,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在碎片时间里接收碎片知识,一路上偶尔还会被他正儿八经的台湾腔给逗笑。
如此有趣的课程卖99块,而他的两本《小说课》的书价格加起来还不到99,但我却觉得这音频课很值得,内容良心,也很走心。
可市面上有些音频课就不咋地了,燃鹅,这好像已不是大家考虑的重点,毕竟,那些爆款课,没有人真的在意知识本身,也没有人在意那几段音频是否值得付费。
嗯,这大概就是知识付费的普遍模样。
老显碎言:
朋友圈有人转发了一段话:很多牛逼的精英从空中给你扔下梯子,告诉你,按照这个方法你可以上来。没告诉你,他在上边呆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写稿子编大纲出来卖课,想方设法挣你的99块钱。
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