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的教育会致人于死地
明代洪应明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录入于《菜根谭》,后被陈继儒陈眉公收录于《幽窗小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的人,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的心境平和、淡泊豁达,我求之难得。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持淡泊名利的思想不无道理,可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宠辱不惊,那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怎么样? 课堂教学的效果又会如何?
某日,听一节高中物理课。上课伊始,那位教师一边写板书,一边面向黑板提问题,不观察学情。所谓的三尺讲台被他从始至终地霸占,没到过学生座位的走道间走过。
这节课,他只是说话,写板书。板书后两手交放腹前,没有幅度较大的帮助阐述知识的肢体动作。
他不笑、不赞扬、语速不快不慢、不批评。虽然不到30岁年纪,却让我感到他似乎年过七十,而且是饱经沧桑。
连我这个听课者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没打瞌睡,那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呢?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样上课不但不会教学相长,甚至于会把学生教死。
02
老师既要专注鱼,又不能忽视了鱼生存的环境
课堂教学,不但有知识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间情感流的双向交流。知识流是显性的,所以多数老师会把大部分功夫或全部功夫放在这方面,精雕细刻,不厌其烦、字斟句酌,有条有理。
可是老师把这样的文化大餐奉献到学生们面前后,学生们的反映却是不过尔尔、随声附和、爱答不理。
我家里有个大大的鱼缸,里面养过各种各样的鱼:金龙银龙、墨燕儿彩燕儿、鹦鹉鱼地图鱼、清洁工红绿灯儿。不论名贵的鱼便宜的鱼都是生活在这缸水里。可见水有多么重要!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发现鱼不像以前那样精神了,偶尔还死一两条。为什么呢?清洁呀鱼食呀给养呀都没什么变化,再一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17.5度,而它们适宜生存在30度左右的环境。调好了温度,鱼儿又该游的游该吃的吃了。
老师的专注点只在鱼,却忽视了鱼生存的环境,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03
教育情感是教育生态的“水质”
某节语文公开课的课前,因为学生们见到了非常爱戴的一位别的学科的老师进来听课,不由得鼓掌和雀跃起来。
而那个语文公开课老师则冷着脸,教训学生要有秩序。我观察到,那些被训的学生的热情霎时冷却了下来,以致整节课都没有发言。
学习磁场好,有吸引力,需要老师创设情境,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收放自如地调控教学节奏,这些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无法实现的。
单靠课前的死记硬背、语言的平铺直叙、知识内容的有板有眼、教学过程的亦步亦趋无异于涸泽而渔。
记得上海一青年教师的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字词句段等老生常谈的内容,但观摩者反响强烈,心悦诚服,记忆犹深。为什么?该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以情动人,授课者的情感专注投入。老师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娓娓道来,叙毕双眼已噙满了泪水;学生讲自己与阿婆的故事,讲时热泪盈眶。
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上情感流的交流,将“水质”把控好,使课堂上看似波澜不兴,但实际上风生水起。
04
冷飕飕的教育是教育暴力
物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共点力”, 是说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促进教学效果的力,也有分散教学效果的力,教师的使命是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提升教学效果的“共点力”。
生命对饥饿、高温、缺水、困乏、劳累、寒冷几项困难的抵抗,最难抵抗的是寒冷。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强调“病从寒中来”。如果课堂气氛从始至终都是冷飕飕的,那么,甭说学习,就是待下去都很难。
我们可以让课堂有温度,可以从和颜悦色的脸色调整开始;可以从起承转合的故事开始;可以从发自肺腑的激励开始,可以从声情并茂的语言开始……
总之,要开始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