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半从办公室出来,学校门口一片取送外卖的喧哗声。传达室靠墙俱是外卖,图片只是外围之一斑,后面蔚为大观,目测至少50份。
一片白茫茫,人群忙挑拣。
据我所知,学校食堂有明档小炒,这个点也可以电话订餐,可是大多数学员学生还是喜欢点外卖。
外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吗?其实不然。
《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这是外卖小哥无疑了。
其实有史记载的外卖在宋代即已出现,宫廷叫外卖称为“御前索唤”,民间叫外卖称为“逐时施行索唤”。
现在送外卖大多是塑料包装,不环保。以前送外卖用的包装叫食盒,材质有木、竹、珐琅等,无污染,可重复使用。
为做好保温,古人还发明了温盘。所谓温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菜品,下层倾注开水,冬季短途配送,亦可保饭菜温热。
托“互联万维”的福,如今的外卖在深度、广度、速度上挖掘开拓,已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风尚。
不过晚集对外卖是持保留意见的。
一是安全性、卫生性难以保障,往饭菜里吐口水、擤鼻涕的事屡见不鲜,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被下毒被谋杀的可能。
二是包装浪费了太多资源,且多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让本已不堪重负的环境承载力逼近崩溃的边缘。
外卖尝试过几次,感觉一般,新鲜劲过了,就几乎不再点了。
在家里,如果时间紧迫,宁愿下个鸡蛋面应付了事。或者拍个黄瓜,切个变蛋,开瓶啤酒小酌。
在外面,如果实在饿了,会直接去小饭馆点一个或两个菜,来瓶啤酒,灯下独酌,实在不行就泡一包方便面,来一袋花生米。
社会生活网络化、数字化的趋势难以更改,外卖既然兴起就不会短期内消失。我不拒绝外卖,但从环保和生活趣味考虑,建议戒急用忍,不要动不动就点外卖,只能将其作为一种应急消费方式。另外,包装材料可逐步替换为全纸质材料,尽量减少塑料制品应用。
非必需,不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