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正在成为大粪坑,我们每天置身其中,与肮脏的粪便、作呕的蛆虫为伍,乐此不疲,习以为常。
请注意,我说的仅是自媒体。
传统媒体遭遇困境,纷纷转型求变,有其更为复杂的成因、背景、环境、技术、受众等等。本文不讨论。绝不讨论。
01
老话讲,时间就是金钱。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一文不值,注意力才是。注意力决定了你会把时间花在哪里。在各种资讯消息、图文影像、音频视频饱和泛滥的今天,内容太多,看的人不够用。
调侃点说,西瓜太多,吃瓜群众不够用。
受众是君王,自媒体成了寂寞空虚冷等翻牌子侍寝的嫔妃。嫔妃那么多,君王哪顾得过来,只好先看脸。为求宠爱,自媒体在提高颜值上挖空了心思。
自媒体,颜值即标题。有位自媒体大V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不能在1秒钟内吸引到读者的标题是失败的。
于是,标题越来越长,越来越劲爆,故弄玄虚没关系,文不对题不重要,惊悚悬念最好,只要能挑逗到读者的H点,让你欲罢不能,乖乖点开就好。
假想一下,如果四大名著的作者活到今天,也做自媒体,他们的作品按照原来的标题发出来,几乎没人看,除非改成这样:
《惊!他是最成功的创业者,从小贩到皇帝!》
《佛说念经的人心要诚,看了这个故事,男人会沉默女人会流泪》
《在她病逝的那一天,他居然跟别的女人成了亲!》
《劲爆!山东黑帮暴力抗法真相,抓紧看马上删!》
很难讲,催生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的,到底是自媒体,还是读者。谁饲养了谁,谁又调教了谁。
单批评自媒体没节操,自媒体很委屈。我们也不想这样,可是架不住读者喜欢啊。再说了,点击率掉下来,没流量,没影响力,接不到广告,变不了现,我们喝西北风去啊?
单指责读者品位低,读者更不接受。我的品味高低还需要你来指点?平时指点的还不够吗?现实生活够苦闷无趣,我就喜欢看这样的,这是我的自由!
02
先不纠缠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再看看自媒体的内容。
自媒体大多是魔法师,总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来,尤其在追社会热点事件时。对自媒体而言,热点是注意力,是风口,是流量。赶上了热点,铅球也能飞上天。赶不上,喊破喉咙也没人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赶热点的诀窍就是一个快字。以最快速度赶到事发地采访,自媒体做不到。仔细甄别梳理事件来龙去脉,自媒体等不及。摸到一根猴毛就看到了花果山,自媒体最拿手。
我们不妨看看「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发生后自媒体们的表现。第一时间追热点的,要么是劝你待人接物要和和气气的清炖鸡汤,要么是教你出门在外认怂保命的求生指南,要么是探讨中国人戾气太重的故作深刻。谁都等不及后续官方披露的重要事实——嫌疑人患有精神残疾。
这就尴尬了,面对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精神疾病患者,你再和气再认怂又有多大用处?碰上了只能认倒霉。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遵纪守法文明驾驶,规规矩矩等红灯时,后面超载的大货车刹不住,撞上了你。这怨你自己吗?
更尴尬的是,这样的自媒体明明就在前一天还告诉你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碰见傻逼不能忍要怼回去。自媒体左有理,右也有理,读者到底信哪只手?很可能长期下去,读者就分裂了,面对真实生活的相似场景,满脑袋都是各种道理打架,眼前全是问号,没有一个管用的句号。
尴尬过后,是危险。
这件事情,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应该是如何关爱和治疗1600万精神障碍患者吗?真正有效的,不应该是普及如何识别应对身边潜在的心理疾病患者吗?事关公共安全的重大议题,怎么就跑偏成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上?
唾沫星子四溅,却说不到点子上,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带偏,这样的事以后还会上演。自媒体做的,依然是左手认怂,右手硬怼,赚得盆满钵满。
最终,倒霉的是谁呢?
03
还有手段更高明的内容生产方式。
呈现的,确实是事实,但不是全部。要么告诉你露出来的一块冰碴,忽略海面之下的整座冰山。要么,从一根完整的项链里拆下几环重装成一条手链。
好不容易,终于给你一只有头有脚的兔子,但是前面立着个凹凸镜,看过去,要么是大象,要么是蚂蚁。
我总会想起03年美国军队占领伊拉克后一张引发舆论哗然的图片。完整的图片上,主角是一名战俘,双手缚后,仰脖坐在地上。左边一名美军士兵持枪警戒,枪口冲地,由于角度关系,看上去像是指着战俘脑门。右边一名士兵举着水壶,给战俘喂水。
裁掉右边的士兵,人们看到后,第一反应是虐囚。裁掉左边的士兵,看到的,是人道。
按理说,我不应如此喋喋不休,用文字来描述图片内容,最好直接上图,有图有真相。可是,有图就真的有真相吗?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笼子里的狗一旦形成条件反射,即使没有投食,听见铃声也会流口水。今天的自媒体,何尝不是巴甫洛夫,罔顾事实真相,用汹涌的情绪刺激和观点挑逗喂养受众。我们以为拥有自由意志,其实还是在笼子里。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回以凝视。
我不想翻开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或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去引述他们深刻的洞见。
我只是隐约担心,当挑动情绪成为主流,成为常态,获取快感的阈值势必水涨船高。
长久后,我们的心智模式会发生缓慢而明显的改变,我们愈发满足于感官层面的满足和享受,忽略甚至放弃甄别事实和理性思考。
我们的情绪更容易被煽动,被绑架。
诸如「罗尔事件」「凤姐事件」之类的频频反转,已经是活生生的例子。
04
这扇门通向哪里,不得而知。
原本,我们会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
现在应该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逐渐习惯,和喜欢的东西。
图片作者:zamiro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