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颗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如果说电影的改编要胜过原著,《七月与安生》算一个。小说的结尾让人心底压一块石头,不值得、不应该各种叹息贯穿始终。而电影的结局让我觉得:七月应该这样去活,安生也应该如此去过,这样的你们才配得上“活过”!
安生: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你是像安生?还是像七月?很多人看过电影都忍不住问自己也问别人同样的问题。这个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让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活过的痕迹。安生,我最喜欢的那种有天赋有灵气的女孩,让人过目不忘。人群之中很容易被发现,之后喜欢、爱上、中毒、遍体鳞伤......安生太过于随性和自我,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安分总会让负面的标签贴满她的全身。这样的女孩总会吸引到乖孩子的好奇和羡慕又会招惹来同样叛逆的“同类人”。
安生没有幸福的家庭、没有钱、没有过人的美貌。在书中七月说:“安生,我手里有太多东西,所以我放不掉。”那么对安生来说,因为缺少所以无所畏惧。她选择逃离死板的制度、选择背包旅行、选择学习一切她好奇的事物......然而看似什么都么有的她却偏偏多长了一颗心:一颗该死的、敏感度、替她人着想的、易碎的心。
她向往着稳定的家庭生活,在七月家她得到了难得的亲情,对她来说难得可贵。因此对于七月,她愿意付出所有让她一辈子替她做这场美梦。
然而在爱情面前,安生的脆弱一攻即破,她的选择只有一个字:“逃!”
七月:经过的一条河流
七月与安生不同,她在他人的赞美声中成长。书中说:“七月很平淡,像经过的一条河流,你看不出它带来了什么或者带走了什么。”七月是每个女孩从小渴望成为的类型,每个家长盼望拥有的孩子。然而七月自己知道,安生的淋漓才是她渴望的、羡慕的。安生的存在像是她内心的投射,七月像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一天淋漓地生活,然而她拥有的太多,多到根本放不下。
在爱情面前,她向外找寻安全感,一切外在的标签都成了她无懈可击的保护伞。但是在安生面前,她所有的优越感都变成了丑陋的嫉妒。七月讨厌贬低安生的自己、不善良的自己、失控的自己、祈求的自己......
最后的七月选择了放下,同时选择了真正的自己。
七月与安生:活过就好
最可怕的状态莫过于:活着如同死去一般,死了又仿佛此生并未活过。电影的最后,七月活成了安生,甚至比安生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更加游刃有余。她可以做自己生活的掌控者,随时有能力和自己的选择摊牌。而安生也活成了七月,平淡的家庭生活给了她最大的抚慰。
她们爱过的男人呢?
当女人活出了自我,所有的男人都会变成书中的男主角。正如电影里引用的那句杜拉斯的话:“除非你非常爱这个男人,否则男人都是难以忍受的。”
她们的孩子呢?
七月爱过,选择把那份爱孕育;安生爱过,选择把那份爱养大。孩子带着七月和安生的爱,长成她们活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