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1(周六)阴转阵雨;25-31度。体育公园学拳。
正完第一段,重点掩手肱拳
第一段到15金刚捣锥,其它动作都正过了,今天主要正了14掩手肱拳,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发力动作。
掩手肱拳,接前面的搂膝、拗步。口诀:下分、上合、中间聚。松,沉,吸气,这是发力前的准备。
难是难在发力瞬间的合力:力发于右腿,右手出拳与左胳膊肘形成对拉,松左胯合住。右拳的方向与落点,蛮关键的。右拳的力瞬间爆发,又不能一往无前,而要能够收得住。也就是说,所有的力都不是单向的。
要点就这些,真正发好力,不太容易。还是要多练习,多体会。
动作基本规范,难点学会运劲
我已经学了三年半了,动作大致规范了,“招熟”基本做到了,所谓三年小成。接下去如何在“懂劲”上下功夫。所谓“运劲如抽丝”,节节贯穿、式式相连,有黏劲、有韵味。这是我接下去的努力方向。
2018-9-2(周日)晴天。26-33度。
继续复习第一段
分小组把第一段打给小龙师傅看,请师傅点评。我的问题还是如何运劲。看来这不是一天两天、打一次两次拳就能解决的,要慢慢来。比如,在搂膝拗步时,右手没有缠丝,直接把动作做出来了。也就是说,注意了动作的线路,还要进一步注意缠丝的线路,不能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
发现自己打拳中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拳没打好还自以为打得很不错,每天都在将错就错中自鸣得意。
该慢没慢,该快没快
快慢相间,说说容易,要做好不容易。今天小龙师傅就指出一个普遍问题,在行拳中该慢没慢、该快没快的问题。比如金刚捣锥,上步的动作要快,蓄劲至震脚前要慢。柔运劲、刚落点,运劲要慢慢的,发力要快等等,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从大圈到中圈
今天小龙师傅要求部分打的比较好的学员,可以从大圈到中圈,把圈子缩小一点,气感会不一样。这是小龙老师开始因材施教,这些学员在大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我在琢磨,大圈与中圈,以后还会到小圈、甚至无圈,这个中间到底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的理解是,大圈是在学拳架、正架的过程中,是以形引气的阶段;中圈,动作更随意,但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更关注拳势呼吸的阶段。
离“得意忘形”有多远
学拳的第一阶段是有形,把每一个动作做准确。这样慢慢就招熟了。进一步就要“懂劲”,打出韵来味,这就不仅要注意形,还要与拳势呼吸相结合,有呼吸就会有气感。再进一步才能到达“得意忘形”的阶段。
左胯后面经络有点拧
昨天发现,左胯后侧的经络有点拧的感觉,就是站着没事,坐着也没事,坐着一下子站不起来,这个部位的经络有点紧,稍稍拍几下、放松一下就好了。
这也是老伤了,记得还是在华漕中学的时候就有,曾经还比较严重,有时会迈不开步,慢慢才缓过来,现在已经好多了。
打拳的时候,可能练习发力或是低位站桩时,不知不觉就触及到老伤了。自我调节一下,很快就会好的。
观自己比赛录像有感
自己打拳时的感受,与观看自己打拳的录像,两者的差距很大。自己打拳总觉得很认真、很努力、很到位了。看自己的录像就会发现问题太多了。
看自己陈家沟比赛时的录像,问题非常突出。一,临场昏。第一场比赛是老架,由于场地不适应,加上长途奔波,竟然中暑了,一上场套路都忘了,下场前竟然忘了行礼,犯了低级错误,可见平时功夫下得还是不够。二,欠周到。自以为考虑很周到了,其实还是有疏漏。比如第二场新架比赛,准备应该是非常充分了,然而打到一半,眼镜差点掉下来,还算好眼镜又震回到原位了。三,不精细。粗看大致过得去,细看问题就暴露了。比如,起势,不到位,匆匆忙忙,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点赶,生怕时间来不及。四,不扎实。这里涉及到基本功的问题,比如立身中正,包括身体起伏不能太大,这在行拳过程中要掌握好是很难的。比如身备五弓,里外相合,理解与做到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光是一个“上下相随”就很难做好。五,缺韵味。因为以上种种问题,这个拳就打得没有味道。只是在完成动作套路,没有抑扬顿挫、快慢相间、刚柔相济,也没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
这里的问题,有的与心理素质有关,有的与比赛经验有关,最关键是自己下功夫不够,还是会浮躁、急于求成,太极拳的精髓还没有真正把握。
2018-9-3(周一)晴天。26-34度。开学第一天。
站桩:轻轻松松45分钟
五点二十起床。新学期第一天,适当调整打拳时间。起床先站桩,小区打拳缓一缓,要送小宝上幼儿园。
五点五十二分开始正式站桩,用了手机闹钟,六点三十八分下桩,站了四十六分钟,非常舒服。
站桩时,时间的自我觉知是一个难点,时间“失重”,会产生心理压力。我用了“数息法”,效果很好。今天在家里可以用手机闹钟,效果非常好。注意力不需要在时间上,就可以放宽心来站桩。
站桩:抓地、屈松、前抱、后坐、虚领
我归纳总结了站桩十字:抓地、曲松、前抱、后坐、虚领。
抓地:十个脚指轻轻抓地,整个脚底像是吸在地面上,全面、均衡受力,脚后跟与百会穴有对拉感。
屈松:屈膝、松胯;曲肘、松肩,我们习惯说沉肩坠肘。“五弓”呈自然弯曲,全身肌肉放松。
前抱:双手向前环抱,十指相向,手心向内;手的位置可以高一点,也可以低一点,低位更轻松一点。手的位置高低,与小腹的具体对拉点会有一定变化。
后坐:松胯的同时,还要收胯,也叫吸胯,身体自然往后往下坐,与前抱的双手形成动态平衡。后坐、对拉时,命门自然外凸。
虚领:整个身体松沉,头部确是轻轻领起、有顶劲。虚领,也说虚灵,头部的领起不能僵硬,要轻灵。
再配上自然呼吸,直到形成自然的逆腹式呼吸。
站桩中的颤抖感和气流感
站桩到半小时左右,左手先有颤抖感,右手感觉轻一点。左手的食指颤抖感特别明显。两胯也有颤抖感,所谓两股颤颤,不过不是最强烈。
逆腹式呼吸时,丹田之气下到会阴穴,随着身体后坐,逆腹式呼吸的强度加大,气流贴着命门、顺着脊柱往上走,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气流走到颈椎处,是否到达百会穴还无法检测到;然后顺着胸廓回到丹田。刚起床站桩时,这种气流的感觉很明显。
尝试尊古七式
看到网上有尊古掌门人陈有华老师示范的尊古七式,其实就是“四大母式”,加上云手,还有起势、收势,正好七式。今天尝试了一下,感觉很好。只是觉得意犹未尽,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尊古七式,可以作为基本功训练,可以用于热身,也可以时间有限的时候打一打。
把尊古七式练好,练扎实了,打整套七十四式也就顺了。
开学之后打拳的时间更充裕了
小宝幼儿园开学了,我打拳的时间做了调整,清早起来先站桩,时间足够了,可以有一个多小时。就是不能接着就打拳,先要去华光城,送了小宝,上午可以慢慢打拳。
今天就是这样,上午有充分的时间打拳。主要在客厅意打。一边喝茶、看书,一边打打拳,日子过得很悠闲。
2018-9-4(周二)晴天;26-32度
顶呱呱:站桩一小时
没有开闹钟,睡到六点起床。六点十分开始站桩,一小时后闹钟提示,整整站桩一小时。
一站桩,手上就有气感。站桩到二十分钟,身上的各种感觉出现了。比如,肩关节有点酸;左手的无名指颤抖,等等。站桩到四十分钟时,左手小指有针刺感;两肾开始发热;气流循环到颈项处,有灼热感。
今天特别体会了双手位置高低产生的不同感觉,以及双手环抱的圈的大小带来的体感变化。还是一句话,“百练不如一站”。
带着站桩的感觉去打拳
打拳慢不下来、拳架走不稳等等,关键还是功夫不到家。练了站桩之后,带着站桩中的感觉去打拳,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站桩是静中有动;行拳是动中有静。站桩,静之极、慢之极;带着站桩的感觉打拳,可以极静、极慢。
匆匆忙忙打十遍不如从从容容打一遍
打太极拳关键是要懂拳理,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以为打的遍数越多越好。为了完成任务式,打了一遍又一遍,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懂得拳理,认认真真、从从容容打一遍,可能效果还更好。可见数量重要,质量还更重要。
百套拳打一遍不如一套拳打百遍
学拳也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好像有了十八般武艺似的。学的多了,不精又有何用?打拳是真功夫,不如学好一套拳,好比功夫架老架一路,一套拳打上一百遍,比百套拳打一遍要有效得多。学拳不是耍把戏,而是要在不断地重复中练出真功夫。
一套拳一辈子,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若能如此,必然有成效、终身将受益。
2018-9-5(周三)晴天;24-31度。
轻松站桩一小时
五点十分起床了。五点二十六分开始站桩,用手机闹钟提示,可以不用关注时间,放心站桩就是。
站桩的体感非常好,没有什么不适。左胯经络有点拧,但不影响站桩。两肩略有点酸,可以忽略不计。
手机闹钟响了,一小时到了,既欣慰又不舍;欣慰的是轻轻松松坚持下来了,不舍的是美妙的站桩结束了。
站桩于天地日月之间
我自己归纳总结的站桩十字:抓地、屈松、前抱、后坐、虚领。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十脚指抓地与头部虚领,这是“天地乾坤”的关系。头与脚之间形成对拉劲。
双手前棚,与收胯、命门后凸,是“日月离坎”的关系。手与命门形成对拉劲。
小区健身点打拳
开学两天没去打拳,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今天是爸爸送小宝去幼儿园,我可以去打拳了。
因为左胯的经络还是有点不适,所以只能意打,不敢拳架放低。打了两遍老架一路,放松打很舒服。还打了一遍新架比赛套路。
站桩之后打拳,行拳慢下来了,打得更稳了。
2018-9-6(周四)晴天,23-33度。
一小时站桩效果大不一样
可以半小时站桩,能坚持也不错。不过要是能一小时站桩,那效果会大不一样。
为什么呢?好比荷花的开放,并不是百分之五或十这样增加的,而是盛开前一天还是百分之五十,第二天就达到百分之九十了,就是说在某一个节点上,是以几何级数来增加的。也就是说,半小时站桩、四十分钟站桩、一小时站桩,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差距。
今天是五点半醒的。五点三刻开始站桩,因为排便暂停。六点至七点,站桩整整一小时,体感非常好。
肩肘腕定位法
天地乾坤比较好掌握,就是力沉脚底与虚领顶劲的对拉劲。
日月坎离相对不好掌握,就是双手前棚的位置。然而通过肩肘腕可以定位。
从上下高低的位置来看,肩腕肘。肩的高度是固定的,保持松沉;坠肘,肘的位置最低,低于肩和腕;腕的高度比肩低、比肘高。
从前后里外的位置来看,腕肘肩。肩的位置始终是固定的,肩在后;腕在前,肘在中。
从左右宽度来说,肘肩腕。肩的宽度是固定的;肘的宽度最大;两腕的宽度小于肩。
假如用数字“1、2、3”来赋值的话,肩肘腕的得分都是“6”分。看来内在有一种均衡的美。
双手高低保持在90度与45度之间
相对来说90度会累一点,45度会轻松一点。双手的移动以肩为圆心,形成一条弧线。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球体的气场。
可以配合呼吸,吸气时双手在90度的位置;呼气是双手自然放松到45度的位置。这样可以更轻松也更自然。气与形成为一个整体,如同在海里的水母,这个身体就是一个透明的气场。
上午在动物园散步+打拳
很久没去动物园,小宝上幼儿园了,天气也凉爽些了,又可以去那儿散步和打拳。
慢慢走走看看,整个公园转了一圈。还是猩猩馆边上的凉亭最好,没有人,静悄悄的,前面有一片荷塘,长满田田的叶子。上半年在这里打过拳,印象很好的。
今天在凉亭打了四五遍尊古七式,正因为简单、动作少,每一个动作力求完美。
再完整地打了一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左胯后侧经络还没有完全好,只能走走拳架。
站桩优先,打拳不辍,有空闲多缠丝,现在这样的组合非常好。
2018-9-7(周五)小雨;20-27度
站桩优先能落实
六点自然醒。六点十分站桩,六点半中断,排便后继续站桩。六点四十至七点十五连续站桩三十五分钟。站桩在五十五分钟左右。
站桩的感觉非常好。
胯膝踝也可以定位
肩肘腕定位之后,站桩的姿势更加好掌握了。
类比一下,胯膝踝也可以定位,相对来说比手臂的定位更方便。胯的宽度是固定的;胯的高度总是在膝踝之上,这也是没问题的。从前后来说,膝在前,胯在后,脚踝居中,大致也是没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踝与膝。踝主要就是宽度,一般来说就是与肩同宽。那么,胯的宽度小于肩与踝。
膝关节比较复杂些。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是前后。膝盖不要过度外翻,这是宽度,要有合劲。膝盖的高度是自然地、被动地决定的。
“乾坤坎离”定位法
掌握了太极阴阳的道理之后,站桩的要求可以简之再简,其实就是四个点:乾坤坎离。
天地乾坤,头顶天、脚抓地。头顶天,虚领顶劲、舌抵上颚;脚抓地,气沉丹田、力沉脚底。这样,身体上下的定位完成了。
日月坎离,双手前棚,命门后凸。前棚后凸,中间形成气场,好比太阳系的磁场。随着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也会有相应的阴晴圆缺。吸气时撑圆,呼气时松柔。
如果还要细化,那就是“艮泽、巽震”,正好是肩胯的对应关系。这样也就周身一家、八面支撑了。
上午在客厅打拳
送了小宝,上午有足够的时间打拳。今天下小雨了,就在客厅打拳。
打了三遍尊古七式,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打完之后非常舒服。
喝茶、看书、打打拳,真希望“止于至善”。
左胯后侧经络拧的感觉基本好了。
2018-9-8(周六)小雨,21-27度。体育公园学拳
小龙老师检查第一段
现在经常采取让个别打,老师评点。我打了第一段,还是运劲的问题。
“招熟”、“形似”大致做到了。如何在此基础上,形与气的结合,“以形引气”、“以气催形”。
我想这是一个实践问题,急不得,得慢慢来。可以从“四大母式”练起,打好尊古七式。
开始正第二段的难点
今天正到18双推手。16撇身捶、17青龙出水等,都是难点。反正多正一次,就离标准又更近一点。
撇身捶,身体是拧过来的,要做到“立身中正”最不易。
青龙出水,发力的方向,今天强调得特别清晰。
双推手,有好几次重心倒换,这次也强调得很清楚。
动作“正”了之后,就靠自己下功夫练习了。
今天觉得有点累
左胯经络拧还没有完全好,打拳基本不受影响,只是不能放开来打拳,韧带也有点紧。
有轻度感冒的征兆三四天了,昨天还有点鼻塞,今天还有点咳嗽,没有完全好。
早晨是到六点起床的,睡足了。打拳时还是觉得有点累。
午睡后,感觉好一点。感冒似乎缓一点了。
在缠丝功中体会“合劲”
随着打拳时间长了以后,对自己练缠丝功的体会也在不断积累。小龙老师最近提的比较多的“合劲”,慢慢加深了理解。
一开始练缠丝功仅仅是形似,随着锻炼的积累,加上小龙老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己练缠丝功也在日臻完善。
以右手缠丝功为例,比较明显的是,右手在身体两侧时的“合劲”。
右手在2号位,掌心朝上,重心移到了左边,右胯要“合住”,有“合劲”。这也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右手到了3号位托掌;移动重心走后弧线,同时翻掌到4号位,掌心向外;重心移到了右边,左胯要“合住”,保持“合劲”。然后再向右面转腰、打开;重新回到1号位。
2018-9-9(周日)晴天,20-29度。公园学拳。
继续复习第二段
昨天正了16-18,今天继续复习。
其中17青龙出水,接上16撇身捶,右拳先顺缠,再逆缠,蓄劲发力。以前没关注这些细节。现在基本做到了。
感冒在相持阶段中
这次真的是感冒了,昨晚有鼻塞、咳嗽,但是程度不算严重,感觉可以自愈。
今天还是有点咳嗽、鼻塞、喉咙干,不过相信自己能够自愈。
今天打拳不觉得累了。这也说明感冒是可控的。要痊愈会有一个周期。
2018-9-10(周一)晴天;22-28度。
清早站桩半小时
感冒在恢复中,站桩有意缩短时间。站桩半小时,还是很舒服的。没有久站,怕适得其反,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尽量以逸待劳、事半功倍为好。
下午打了一遍老架一路
打拳的感觉恢复了,下午打了一遍老架一路。也没有多打,慢慢调整,轻易不中断。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最好。
午睡达三小时
一点开始午睡,竟然睡到四点。睡得昏天黑地。大概算是感冒之后的恢复吧。
总的感觉这次感冒在向好。下午不咳、不塞了。没用药,能自愈,就很不错。
2018-9-11(周二)小雨;24-27度。
感冒算是扛过去了
今天没有咳嗽、鼻塞的征兆了,看来轻度感冒算是扛过去了。感冒差不多也有五六天。期间还是坚持站桩、打拳。我相信打太极拳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自愈能力。
站桩不是任务
如果把站桩看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异化,好像是外在的东西,好像是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其实站桩是自身的需要,一开始是身体的需要,久之就成为一种精神需求,站桩使人充实,站桩使人平和。
站桩求一个自由自在
看着时间站桩,有点像在完成任务。靠数数站桩,进步了一点,但还是关注外在的东西。今天做了调整,不管时间、不用数数,一切听从内心的声音,想站就站,想站多久就多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终于享受到了站桩的本来面目,触摸到了站桩独特而又美妙的内涵。
缠丝功的合劲与蹬力
缠丝功是基本功,很有讲究的。在移重心时,实胯既要撑住又要松沉,虚胯需要合住,虚腿要有蹬力,来推动身体的旋转。
以前没注意这些细节。现在注意了之后,就觉得腰胯、股四头肌等特别受力,锻炼效果很好。
白天在客厅打拳
送了小宝进幼儿园,回到家就有足够的时间打拳。
上午在客厅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也不多打。慢慢打,把自己在站桩、缠丝功中的感悟整合到打拳中。注意运劲,“以形引气,以气催形”。
下午又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想打则打、不想打则已,这样每一遍都打得很舒服。
2018-9-12(周三)小雨,25-28度。
在客厅站桩、缠丝功一小时
自由自在地站桩,可以十分钟,也可以二十分钟,不给自己任务与压力。清早站桩两次,半小时左右,感觉很好。
太极桩站了一会儿,懒扎衣桩、单鞭桩等。每次停留六次呼吸的时长,再换一个桩站。
练了一会儿缠丝功,注意“合劲”,拳架略低一点,股四头肌就觉得酸酸的。
太极拳就是最好的“治疗密码”
璐璐送我的书《治疗密码》,“修复潜意识,重启自愈系统”。是美国一对医学博士夫妇的著作。他们的观点是,人有免疫力,然而却被关闭,关键是找到重启的开关。这个理论我完全赞同;至于“四个手势”我是将信将疑的。
浏览全书之后,我头脑中强烈的印象就是,太极拳才是最好的“治疗密码”。坚持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重启自己的自愈系统。
链接:内容简介
《治疗密码:修复潜意识,开启正能量》内容简介:"治疗密码"是首部量子物理能量疗法,它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分布,修复潜意识,开启身体的正能量,而治疗的方法仅仅是做一套简单的动作。6分钟/次的"治疗密码",能帮助人们将潜意识中的痛苦记忆注入爱的能量,疗愈内心的创伤,摆脱焦虑、压力和恐惧。书中还介绍了立竿见影的"深呼吸压力解除法",随时随地清理负面的情绪垃圾,获得内心的宁静。
治疗密码不仅治愈了特蕾西(作者洛依德妻子)12年的抑郁症、班·琼森的绝症,还帮助90多个国家数万人解除了忧郁症、癌症等身心疾病的困扰,书中的诸多感谢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洛伊德(世界能量疗愈导师)
拥有心理学及自然医学博士学位。
他曾穷极12年帮妻子寻找治愈抑郁症的方法,后来在2001年终于发现了"治疗密码"。从那时开始,他的个人发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治疗风暴,来自90多个国家的数万人都用"治疗密码"治愈了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及事业上的诸多问题。
班·琼森(《秘密》导师)
《秘密》导师团中唯一的医学博士,曾任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免疫系统康复诊所的医学指导。
自从在2004年使用"治疗密码"治愈了卢·格里克病后,他便开始在全世界巡回演讲,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2018-9-13(周四)晴,24-28度。
在客厅练基本功
五点二十起床,二十六分开始站桩,浑圆桩站了十二分钟。懒扎衣桩、单鞭桩站了十分钟。缠丝功,十分钟左右。
打一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舒舒服服打下来,13分56秒。
包括小休息,差不多一小时锻炼。自己感觉特别自由自在,没有任何压力。
单鞭桩呼吸时的顺逆缠
做单鞭的时候,沉的这一下,两手有一个顺缠。
在做定势练习时,吸气可以结合逆缠。有了这个想法,尝试了一下,感觉很顺理成章的。
吸气时,两手逆缠;呼气时,两手顺缠。同时整个身体松沉,除了头部虚领顶劲。
缠丝功合住胯移重心有碾劲
合住胯,就感觉不是轻飘飘的。合住胯,移动重心,就有整劲。练缠丝功时注意合胯,股四头肌特别受力,感觉有一种沉稳的碾劲。
2018-9-14(周五)晴天;25-31度。
客厅锻炼效率高
五点十分起床。五点十七分开始站桩,下桩五点四十分,二十三分钟,自由自在的,手感很好,气感很足,站桩特别舒服。
六点打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二十分钟左右。在早晨一个半小时里,始终保持气感、气场,尽管有其它事情穿插。
大圈与中圈的区别在意念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圈与中圈有什么区别?小龙师傅的解答是,区别在意念中。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以意运动”,意念中有大圈,圈子自然就大;意念中是中圈,圈子自然小一些。
意念会带来这样的变化吗?会的。初学动作的第一阶段,动作力求规整,尽可能舒展大方;进入招熟之后的懂劲阶段,动作规范已经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此时更在意“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将拳势呼吸与动作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由大圈到小圈、由有形到无形。到这个阶段,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
带着气感保持气场打拳
一准备、一起势,身上就有气场,手上就有气感。将起势所获得的气感和气场,一直保持在打拳的全过程。
以意引气,以气导形,得于心应于手,意气形融为一体。
2018-9-15(周六)晴天,24-32度。公园学拳。
第二段快正完了
上次正了撇身捶、青龙出水;这次正了倒卷肱、闪通背。这些都是有难度的动作,通过这次正架,基本搞清楚了,动作越来越规范了。再配上拳势呼吸,打起来就非常舒服了。
悦隆大酒店拳友会
2018-9-16(周日)晴天,25-32度。公园打拳
到体育公园练拳
昨天拳友会结束晚了,小龙老师一个个点评过来,非常辛苦,今天让他休息一天,我们就在公园自己练拳。李炯、居冉、小郭、邓颖、向毅等也有五六位拳友一起切磋。
我在七宝中学站下车,公园转了一圈。到了亲水平台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打了一遍新架比赛套路。最后集中交流时又打了一遍新架比赛套路,还录像了,自己可以对照看看。
小龙师傅拳友会上的点评
参与一次拳友会其实是很有收获的,与小龙老师近距离切磋。昨天对我的点评主要是两个字。
站桩时,强调了一个字“吸”住,指的是胯要吸住。他特别解释了一下,不是一般的收胯,而是吸胯。尽管我对“收胯”与“吸胯”还不能清晰地分辨。从实践的角度,这个要点对我很有帮助,站桩时一吸胯,脊柱就容易拉伸了,身体可以往下坐了。
我打了老架一路两节,小龙老师就强调了一个字“合”,具体讲解了“里外三合”。外三合,肩肘腕、胯膝踝,包括上下相合,斜向的相合。内三合,心、气、力三合。
小龙老师的讲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结合言传身教,让我们印象深刻。
小龙老师的现场表演很震撼
他打的也是新架比赛套路,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能看出来的就是:下盘稳,稳如泰山;上盘柔,轻松自如。行气柔,落点刚,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整套拳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叹为观止。
2018-9-17(周一)雨,24-28度。
把站桩的价值放大
站桩有价值,毫无疑问,尤其是髙桩,养生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有点浪费,没有将站桩的价值最大化。
有时会简单地追求久站,然后没有下文。今天我只站了二十分钟,已经感觉全身通透了。我接着做了“起势”练习,一做就是十分钟。
这就把站桩的价值放大了!脚底始终不离开地面,让站桩获得的感觉始终保持。这时候的“起势”练习特别有效,有一种叠加效应在里面。
起势时吸气与抬手的关系
起势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似两手一起一落,这中间的窍门可不少。
准备式,站立时有顶天立地的对拉劲。开步,调整好重心。
关键是一提一按。先说一提,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带动两肩往里裹,双手自然逆缠;气吸到五六分时,继续带动双手向前、向上提起,双手前棚与小腹内收形成对拉;此时手上感觉到棚劲,气感十足;随着双手平举,手掌形成瓦楞状,自然形成一个气场。
再说一按,肩一松,肘一沉,腕一坐,双手向下、向内收,自然呼气,双手下按与颈项虚灵形成对拉劲。
用气则滞、用力则断
如何做到顺畅,如行云流水,就是不能滞、不能断。不用气,用气则滞;不用力,用力则断。
不用力,有点知道了,就是不用拙力、蛮力、僵力。类比一下不用气,应该是指不憋气、不努气。
以意运动,以形引气,以气催形,都是自然而然的,绝不能“过犹不及”,以至于造成“滞”与“断”。
带着经验与感悟打拳
每一次打拳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一个积累、不断叠加的过程。每次打拳都是一次提高,在以前的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前感悟的基础上。比如自己习拳三年半了,就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这个“渐”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天打拳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有以前的经验和感悟作铺垫。尤其是自己每天的“习拳小记”,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不但习之以拳、悟之以心,还能记之以笔,可以清晰地反观自己习拳的路径,以及习拳路上的点点滴滴,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2018-9-18(周二)晴天;25-30度。
缠丝功: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六点起床,一站就先练上缠丝功了,那就未必一定从站桩开始。站桩是静桩,缠丝功是有动有静,打拳是动桩,反正内涵都一样。
缠丝功,从时间的角度,无始无终,随时可以开始,也可以结束。从空间的角度,无边无际,大圈、中圈、小圈、无圈,都可以。
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太极拳的天地自然就辽阔了。
缠丝功:不滞、不断
不用气,不用力。用气则滞,用力则断。不滞、不断,如行云、似流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以形引气、以气催形,都是自然而然的。
缠丝功:不累、不喘
拳架高低自己掌握,锻炼时间自己控制,单手、双手随心所欲,不用气、不用力,当然就不累、不喘。不累,却全身活动开了;不喘,而呼吸深长细匀,真可谓是无为而无不为。
缠丝功:人体太极图
缠丝功一上手,就像一笔画,连绵不断的弧线在无限延申。身以腰为轴,臂以肩为轴,手以腕为轴;大圈、中圈、小圈,平圆、立圆、斜圆,形成动态的、立体的、变化的人体太极图。
传统太极语汇的一些特点
传统太极语汇往往是经验的,经验的东西很有道理,但是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经验性的语言带有很大的个性色彩,所以,每个人的表达很难具有可交流性。比如说“用力、不用力”、“用气、不用气”等,讨论了半天,有时大家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传统太极语汇喜欢用喻,比喻往往只是某一个相似点,而不是所有的特点。比如,将腰脊的转动比作车轴、平准、磨盘等。接着就会引申出推磨等等,以至于越说越远。
传统太极语汇为求精炼,有很多省略,以至于给后人理解带来麻烦。比如“太极手不动,手动不太极”,这是为了强调腰脊主动、手是被动,但是初学者就会误解。其实是公转与自传,在公转的时候手是被带动的;自转的时候,手始终是在缠丝的。
将传统太极语汇转型到科学语汇,任务艰巨。作为习拳者,能自我记录、自我反思,而不是人云亦云,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018-9-19(周三)晴天;26-32度。
浑圆桩15分钟
不看时间,也不用数数,就用手机秒表计时,想站多久就多久,站到舒服为止。站桩时会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吸胯,手上棚劲不丢,自己感觉做得都还好。
试着降低身位,让股四头肌受力,此时,吸胯与手的棚劲中间的气场感觉更加充盈。
降低重心的极限是三条直线,胫骨、股骨、躯干,形成两个直角。一点点地趋近,没有任务和压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懒扎衣、单鞭桩5分钟
浑圆桩之后,脚底不离开地面,接着站太极桩,懒扎衣桩和单鞭桩。看似只站了五六分钟,与前面的加在一起就有二十分钟。就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浑圆桩时站了一会儿低桩,站懒扎衣和单鞭桩时,也是站低桩。这也是叠加的。
起势功10分钟
今天的起势功有新的顿悟。拳架比平时低一点,吸气时,双手逆缠至膝前,因为拳架低了,一吸气一裹肩,带动双手逆缠,双手自然到了膝前;保持逆腹式呼吸,双手向前向上抬起,抬到水平位置时,腹腔压力达到最大值。然后,松肩、沉肘、坐腕,两手向下、向内收,自然呼气。吸气,起立,脚底与头部形成对拉,有顶天立地的感觉。
每组动作两次呼吸。一上一下是一次呼吸。一起一落是一次呼吸。
“起势功”连续做了十分钟,把起势的奥秘体会得很深,不禁心中窃喜。
缠丝功10多分钟
浑圆桩、懒扎衣桩、单鞭桩、起势功、缠丝功等等,统称为“站功”,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站”。
尽管缠丝功只做了十多分钟,加在一起就有四十多分钟了。有了叠加效应,缠丝功做得非常舒服。
单手、双手、反手等等,站过低桩,今天练缠丝功时,身位也比平时低。感觉锻炼的效果很明显。
老架一路打了一段
六点开始锻炼,开始打拳已经是七点十分,要去送小宝了,所以老架一路打了开头两段与结尾。
注意了拳势呼吸与运劲,注意合劲与整劲,打得很舒服。
上午打了两三遍老架一路
从华光城回来,上午就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打拳。打拳、喝茶、看书,慢慢地、悠闲的,反正有的是时间。我看了手机计时秒表,打一遍老架一路,在十五分钟的样子。不去盲目的追求慢,自己觉得到位了、舒服了就好。
今天练拳基本满意,但愿能“止于至善”。
不刻意:来者不留、去者不追
在习拳中每天记录感受很好。但是不必刻意,尤其是站桩中的感觉,不要想的太多,有时也要一点“没心没肺”才好,脑子放空,不用气,不用力,“不气而气,不力而力”则最好。
2018-9-20(周四)阴有阵雨;24-31度。
无为:不气而气、不力而力
不用拙力、僵力、蛮力,而劲从中生,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力。不憋气、不努气,以形引气、以气催形,自然而然内气生、中气足。
有度:松而不懈、顺而不滞
太极拳语言求精炼,就会有很多省略,为了补上省略的内容,往往还会争论不休。
松与懈的主语是不同的,松的是肌肉;不懈指的是骨架。松而不懈,完整的意思是,肌肉包括经络要放松;骨架要圆撑、要领起,不能懈、不能塌陷,比如虚领顶劲就是。
顺与滞,指的是气要顺,不要滞,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强调。
站功:双手过头顶向上托掌
做采集功时,双手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过头顶相合,逆缠后打开,自然向下回到大腿两侧。
“头顶托掌”,双手从身体两侧托掌向上,过头顶后双逆缠至指尖相对、手心向上,成双手托掌状。起到拉伸与开肩的目的。
还可以双手胸前平举,手心向上;双手收回,逆缠后再横侧掌推出,手心向外,指尖相对。
再配合逆腹式呼吸的拳式呼吸,拉筋伸骨的效果会更好。
始终走在精进的路上
在客厅打拳。清晨打了一遍,上午打了两遍。每遍拳一般在14分钟至16分钟之间。把自己的经验与感悟,融入到每次打拳之中,每次打拳又是一次新的证悟,常练常新,当下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一次。下一次又是如此。这就是着眼于当下,立足于目前,又始终走在精进的路上。
2018-9-21(周五)雨,22-28度。
25度打拳真舒服
在客厅站桩、缠丝功、打拳。站桩、缠丝功可以不出汗,打拳有微汗。今天有阵雨,屋子里有穿堂凉风,气温22-28度,打拳非常舒服。
经历过三九严寒和三伏酷暑,现在真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天气。
太极和太极拳
说到太极,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触摸。有了太极拳,就具体多了,拳不离手,通过太极拳,可以举一反三,天下事无不是太极阴阳也。
打太极拳时玩味阴阳变化
太极,大之极、高之极;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太极中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转阴、阴极生阳,阴阳变化着、运动着、旋转着。
玩味阴阳无穷变化,是打太极拳的一大乐趣也。
从生活化到生活方式
打太极拳要生活化。起床后,在洗漱台前一站,洗脸时有气感,刷牙时有气感。行走时,体会脚步踩实,虚领顶劲,自然呼吸,有时是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太极的精神融入其中。久而久之,太极拳不仅是生活化,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你生活的状态、生活的样子。
从容、平和、自在
当太极拳融入你的生活,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改变。
不着急,比如等公交车是很烦人的,现在不着急,无非多“站”一会儿。
不生气,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生气。
不忙乱,忙容易心“亡”,忙而乱,生活一定很糟糕,打了太极拳,锻炼的就是心态。
总之,坚持打太极拳,让你变得从容、平和与自在。
随心所欲练“站功”
“站功”这个名称是我的创造,“站功”包含的内容特别广泛,随时可以充实。
六点十分起床,七点半去华光城,八十分钟,除了洗漱、晾衣服一类事,其它时间都在“站功”。
先站浑圆桩,从高位开始。觉得站得没有挑战了,就降低身位,这样股四头肌更受力。
接着是“起势功”与“展翅功”,组合在一起很合适。一个是双手向前,一个是向身体两侧。手向上时吸气,向下时呼气,逆腹式呼吸,吸足呼尽。
再接着做“过顶托掌功”。双手从身体两侧伸到头顶,两手心相合,双逆缠手指相对、手心向上。向上时吸气;向下时呼气。
还做了“胸前推掌功”,方法相似,双手朝身前抬起平举,掌心向上;双手往胸前收回,双手逆缠推出,掌心朝外,手指相对。收回时吸气,向外推掌时呼吸,也是逆腹式呼吸。
将“站功”的感悟融入到打拳中
上午有足够的时间打拳,今天打了三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每遍在14-16分钟。中规中矩地打拳,舒舒服服地享受。
“站功”特别有利于“筑基”,从中得到的感悟融入到套路之中,行拳时特别有“证悟”之感。慢的问题、稳的问题、呼吸的问题等都可以有效解决。
2018-9-22(周六)阴天,22-27度。体育公园学拳。
缠丝功越练越精
小龙老师再一次个别辅导了缠丝功。圈子可以小一点,意念要到。先移重心后转腰,膝盖保持稳定,不要随便拧。顺缠时,手臂以肩为轴,螺旋时自然形成一条弧线;节节贯穿,最后才是手腕的旋转。逆缠时正好相反,腕、肘、肩为轴旋转。
浑圆桩:吸胯、脊柱拉伸
小龙老师又一个个指导站浑圆桩。经老师一指点,又找回闭关站桩时的感觉。尽管自己每天站桩,感觉还是差了一口气。今天就是微调了一下,站得两股颤颤,背脊冒汗。
关键是吸胯、后坐,股四头肌马上受力;脊柱有拉伸的感觉,保持虚领顶劲。站桩的细微之差就在这毫厘之间。
七十四式前两段打了五遍
小龙老师带着我们复习前两段。要我们体会慢打的功效。慢了,心才能静下来;慢了,动作细节才能走到位。
等慢慢熟练之后,动作已经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落实到里面,要“懂劲”。
调“形”很重要
命门在整个脊柱中地位重要,一般情况是向里收的,如何命门外凸?需要调“形”。比如起势、双推手、六封四闭等,在做这些双手向前的动作时,命门是向外凸的,这里有对撑劲。
含胸拔背时,命门也是外凸的。如何含胸?就是要两肋前合、两肩里裹,背部就会外凸,包括命门。可见,正架调“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018-9-23(周日)晴天,20-28度
小区里打拳真方便
今天没去公园,就在小区健身点打拳。一开始就我一人,最多时也就三人,打拳非常安静。而且效率高,没有等车的时间,一个半小时全都在打拳上。
行拳时体会含胸拔背
先站桩,再缠丝功,大概就十来分钟,有气感了就开始打拳。打了一遍老架一路,觉得很舒服,不知不觉又接上第二遍了。两遍打完自己觉得很舒坦。
行拳时体会含胸拔背。两肋向里合,背部打开,如同龟背,很饱满。尤其是双手向前的动作,如起势、双推手、六封四闭等,拔背很明显。
含胸拔背,自然而然配上逆腹式呼吸,同时吸胯、后坐、双手前撑,拳架就出来了。
新架的缠丝很有味
学新架不易,学会了不想丢。在客厅里打拳都是老架,到了户外一定要练练新架。新架比赛套路是经过强化训练的,所以也不太容易忘记。今天打了两遍,还是很顺手的。
新架的缠丝劲,一是外显,二是双手,很好看,打起来很舒服。
胯关节有点酸
站浑圆桩时,吸胯、后坐,动作到位之后,锻炼效果非常好。将这种感觉带到打套路中去,拳架更加规整。今天打拳之后,觉得两胯关节有点酸,小腹的充实感很强,是一种我期待的锻炼的感受。
适度疲劳很舒服
随着套路的熟练,拳架的规整,打完拳很舒服,也会有点疲劳感。我觉得适度疲劳非常好,过了不行,没感觉也不好。现在的锻炼量刚刚好。
体会慢工出细活
下午有时间,在客厅慢慢打拳,主要打了第一段,到15金刚捣锥。慢打可以落实每一个细节,不会粗枝大叶。在慢打中感受:气顺、形柔、骨撑、劲整。
在慢打中感受“气顺”,一吸一呼,吸足吐尽,非常舒畅。
在慢打中感受“形柔”,肢体松净,肌肉放松,完全不用力。
在慢打中感受“骨撑”,松而不懈,八面撑圆,精气神领起。
在慢打中感受“劲整”,里三合,精气神;外三合,肩肘腕、胯膝踝。
慢而不滞、细而不碎
“慢”容易不流畅,“细”往往琐碎。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
“不用气,用气则滞”,不憋气、不努气,呼吸深长,跟着呼吸走,自然会慢而不滞。
“不用力,用力则断”,不用蛮力、僵力,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形与气和谐相生。
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悟其中拳理:从容不迫、慢条斯理才是真。
“平意清神,神清意平”
《淮南子·齐俗训》:“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太极拳强调“以意运动”,但又不能“意念”过重,“平意”而达到“意平”,这才符合中庸之道。
“清神”而达到“神清”,精神内敛,神清气爽,精神矍铄,这样精气神就上来了。
意平、神清、心静,再进一步落实到动作上,脚踏实地、虚领顶劲,慢慢离太极拳的精髓就不远了。
2018-9-24(周一)晴天,20-27度。中秋节。
体悟“不意而意”
太极拳强调“以意运动”,说的是“形与气”都是受“意”支配的。但是,又不能“意念”过重,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不意而意”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刻意却“意”在其中,这才是太极拳的中庸之道。如果能够忘“意”而“意”已备矣,这才是理想境界。
尝试“不力而力”
昨天在小区打拳,可能有点“过”,打完觉得有点累。平时在客厅打拳,不发力,不跳跃,所以不累。在小区打拳比较放开,发力一过,运动量就会偏大。
今天做了调整,没有发力,也不做高难度动作,打完之后非常舒服。其实“不用力”而“力”已在其中了,这才是更高的境界。“不力而力”这是太极拳的智慧。
我的顿悟是:不在于你发力有多大,而在于你是否有发力的意识;有意识,久而久之,“力”在其中了。
同理“不气而气”
我想“不气而气”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用气,用气则滞;开始觉得不好理解,现在慢慢懂了。憋气、努气是大忌,所以强调“不用气”。如果能“不用气”,却能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到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不用气”而内气鼓荡,这就是正道。“不气而气”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的正道。
“忘足,屦之适也”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么一句,意思是:忘掉了脚,就是鞋子的舒适。
我想可以类比一下:忘形,拳之适也。
这里并不是说可以不要学一招一式的套路,而是“招熟”之后的“忘形”,此时的拳才能打得融会贯通、随心所欲。
2018-9-25(周二)晴天,20-27度。
止于无为:不意、不气、不力
早晨在客厅站功、打拳,止于无为,其实就是止于至善,感觉很好。
站功:浑圆桩、起势功、展翅功、推掌功、托掌功、缠丝功等。这样一个自由组合下来,不知不觉就半个多小时了,非常舒服。
接着打了一遍老架一路,轻轻松松地打,不发力,或者说就是一分力,有发力的意识而无发力的劳累,感觉很好。
不累、不喘就是恰到好处
对老年人而言,怎样谓之运动量合适,就是打完拳不累、不喘,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等,包括到第二天醒来没有疲劳感。现在我可以调整到合适的运动量了。
都是月亮惹的祸
昨晚没睡好,失眠了,稀里糊涂的梦了一晚。看完中秋晚会就睡了,大概是中秋月,撩起对人生阴晴圆缺的诸多感慨,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吧。加上昨天打拳不累,所以没有特别疲倦想睡。虽然没睡沉却并无烦恼,还是静静地躺着,品尝独处的滋味。
通晓生命的真谛
庄子:“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意思是: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
简单地说,生命的智慧就是,不做对于生命没价值的事,不做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前者是“不足为”;后者是“无法为”。因此,要做好的是“足为”与“可为”之事。
天下事皆然,打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
2018-9-26(周三)晴天,20-26度。
留住最美妙的感觉
在做起势功、展翅功的时候,手掌心一直到指尖的气感非常强烈。
起势功,配合着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气感跟着手心走,双手环抱的空间形成一个气场。
展翅功,双手从两侧往上,手掌心气感强烈,两肋之间形成气场,随后松肩、肘、腕,两手自然往下落,慢慢气归丹田。
将这种美妙的感觉保持住,并带到打套路之中。
感受气贴背、两肾发烫
在站浑圆桩、起势功、展翅功时,双手与小腹的对拉感觉有点不同。都有对拉劲,但是小腹的形态会有细微差别。
浑圆桩是静态的,双手外棚时,感觉到小腹往里收。
起势功是动态的,双手向前向上棚,小腹的内收是从上往下走的。
展翅功也是动态的,双手是向两侧提起,此时会感觉小腹包括肋骨横向扩展,此时气贴背、两肾发烫特别明显。
20分钟一遍拳
“站功”之后,静下来了、慢下来了,再打拳就会从容许多。上午在客厅打拳,提醒自己用“站功”中获得的状态来打拳,一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打下来,正好20分钟。这是我打得比较慢的一次,感觉非常好。
无师自通是很难的
学太极拳想要无师自通那是非常困难的,我跟老师学了近四年了,顶多只能算最初步的入门,大致能做到“招熟”。
太极拳第一步就是动作技能,光看文字表述不行,想象不出动作的样子。现在有了视频,已经方便了很多,但是跟着视频学还是不行,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位。一定要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为你捏架,慢慢才能接近动作的标准。
教是一回事,学又是一回事,练又是一回事。太极拳没有教与学不行,教了学了没有练同样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练太极拳才是更为本质的事情,不然学了干嘛呢!
忘其师,而师之道存焉
通过老师教给你的一招一式,感受到一招一式背后的道,这是教学的高境界。老师可以教给你招式,但很难教给你“道”,“道”是需要自己悟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需要自己体验。传道,其实传的是承载“道”的知识而已。
没有“技”,“道”将焉附?没有“道”,“技”将何为?技以载道,道可促技,这大概是技与道的辩证关系吧。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阿姜查:“若你在找老师,你将找不到老师。若你有老师,则你没有老师。若你留在我身边,你将看不见我。若你放弃老师,则你将找到老师。”真实的“法”只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老师。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只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向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的老师,这才是正道。唯有不断证悟,才能不断精进。
从跟老师学“技”,到自己悟“师之道”,到在此基础上的自觉苦练,再进一步自我反思、自学精进,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2018-9-27(周四)晴天,19-27度。
调整定位很重要
老年人打拳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养生。本来是没什么可疑问的。但是,当我把关注点放在“习拳”上,有时就会不自觉地陷于“盲目”与“功利”。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想着习拳,注意力就在拳上,尽管心中知道为了“养生”,但是还是会不自觉地偏到关注“拳”上。
老年人打拳有“功利”吗?绝对没有。但是,为了参加比赛,为了要把姿势学得准确一点、到位一点,当觉得还不够准确、到位时,就会有些许的焦虑、着急,这就在无意之间陷于“功利”了。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更应该将重心从“习拳”调整到“养生”上来。
“无为”“所无以为”“所无奈何”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无为”“所无以为”“所无奈何”。也就是说,不值得做的,不做;做不到的,不做。
这是庄子的养生之道,一个智者对生命的感悟。习拳者不可不知。
为“足为”“可为”之事
打太极拳是因人而异的。要经常反思,套路也好、动作难度也好,“足为”吗、“可为”吗?老年人就是要“能而为之”。明白这些道理,打拳就可以更轻松、更自在。
我想打拳是如此,天下事难道不都如此吗?
从从容容两遍拳
六点起床,洗漱之后开始打拳。先做准备活动,站桩、缠丝等,接着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以最自然的速度打,每遍拳在19分钟左右。
现在找到20分钟慢打的感觉了。就是每一次呼吸深长细匀,每一个动作稳扎稳打,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
为太极拳千万次点赞
这是仿“脑白金”的广告。如果改善你的睡眠,请点赞一次;如果帮助你通便,请点赞一次;如果既……又……,请点赞一百次。
按照这样的句式,可以为太极拳点赞一千次、一万次。
2018-9-28(周五)晴天,19-27度。
轻轻松松做站功
站功是最简便的,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将活动量调整到最合适。今天主要做了浑圆桩、起势功、展翅功、推掌功、托掌功。做的时候以舒适为标准,没有任何压力。做了以后很舒服。
意打老架一路
在客厅意打老架一路,动作比较随意,逆腹式呼吸,动作与呼吸大致合拍。有难度的动作都简化了。打完以后不累不喘。
面南站桩、面东打拳
客厅是南北向的,站桩面向南比较合适。打拳本来是向西的,今天试着面东,换一个方向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我觉得慢慢适应面向东面比较好。早晨,正好面对太阳。
走路时松沉与虚领
把打拳的要求迁移到走路中,走路也在练太极拳。今天发现,在彻底放松之后,手臂有向下坠的感觉,此时右肩关节酸不可耐。我只能稍微活动一下右手,慢慢好一点。
2018-9-29(周六)晴天,20-27度。
精神抖擞去打拳
没去公园,也不用送小宝,可以在小区打拳。现在睡眠充分,早晨六点自然醒。打拳时调整了运动量,第二天起床没有疲劳感。每次去打拳都是精神抖擞。精神状态好,打拳特别舒服。健身点的设施有一部分整修过了,比以前更好使。跟我有关的压腿的横杠,现在的高低正合适。
拳舒适人也舒适
在户外打拳,既要放开打拳,又要保存体力,两者的矛盾必须处理好。关键是意念不能太重,呼吸不要太刻意,切记不用蛮力。现在做到了不意而意、不气而气、不力而力,拳打得舒适,人也感觉舒适。
不是不做而是要做好
减轻锻炼强度,不是随意减去有难度的动作,而是要把有难度的动作轻轻松松做好。比如说左右擦脚,稍微有点难度,就降低要求了,长此以往,这套拳还剩下什么呢?其实,压压腿,活动活动之后,左右擦脚可以轻轻松松做出来。今天就完成得比较好。有意思的是,完成好了都是轻轻松松的,没有完成好才会觉得累。
新架比赛套路轻松完成
今天打了两遍老架一路七十四式,一遍新架比赛套路。我很喜欢这套拳,今天打得很轻松,打完之后很舒服。缠丝尽量做出来,但是要知道在练什么,要有内涵。发力控制在两三分,有意念但不发蛮力。发力时,出手由慢到快,更轻松、更舒服。
2018-9-30(周日)晴天,16-28度。
用慢的感觉快打
在客厅里打拳,用慢的感觉快打,保持气场,感觉打起来更加流畅。这也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看了一下计时,在十分钟多一点。看来真正要有内涵的快起来也不容易。
在小区打老架一路
在户外打拳,通过自己的调整,运动量比较合适。老架一路打了两遍,既中规中矩,又轻轻松松。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呼吸自然,发力控制在两三分力,这样打拳很舒服。
韧带还是紧了一点
韧带比最初是松了不少,但是还是不够松,所以有些动作没能轻松做出来。要坚持压腿,延缓老年人本来就在退步的速度。
新架比赛套路轻松打
新架不能忘,最好每天能过一遍。也是发两三分力,打得比较轻松。动作能记住,自己也觉得缺少韵味。
有感于“与肩同宽”的讨论
陈式太极拳的预备式,要求两脚开立的距离“与肩同宽”,如何准确理解,就有不少分歧。这里还不能去掉“陈式”,因为其它太极拳并非如此。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的什么部位与肩的什么部位,就有了争议。我的理解,肩是指肩关节;脚是指脚底的涌泉穴。
还有诸如身体的重量、重心与“重心的垂直投影点”,是有关联的不同概念。太极拳经验性的表述有点随意,没有科学化,所以相互之间的交流有点困难。
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尽量能定位、能测量、能重复,以便发现规律。